分享

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創意設計讓老城新生
長江日報  2018-12-11 11:52:36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武漢經驗”,展示武漢市基於自然的創新解決方案,為全球城市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提供可複製的方法。

  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等理念的提出,武漢市積極探索以“綠色、 生態”理念完善城市涉水問題治理思路,尋求人水和諧的城市建設模式。

  2015年4月,武漢入選國內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青山和漢陽四新2個海綿城市示範區建設也在當年隨之啟動。

  為構建長效機制,由武漢市城建委統籌,成立了海綿城市專職部門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辦公室,引入第三方績效考核機制,加強監督、落實獎懲,海綿建設與“四水共治”、舊城改造等統籌考慮,並出臺政策進行激勵與引導,加強産學研聯動,推動相關産業發展。

  通過三年建設,兩個示範區範圍內共實施了288項海綿城市建設相關工程,包括市政道路、小區公建、公園綠地、管渠水系等四大類。目前試點區近40平方公里範圍內的試點項目已經建設完成,經過評估,包括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在內的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水安全等指標已達到試點目標要求,實現了海綿城市的“呼吸吐納”功能。

  288個項目中,共安排以公建小區、公園、道路為主的源頭項目259項。通過實施“海綿+”工程,兩示範區共改造146處小區公建、33所學校,受益師生近3萬人。

  鋼城二中過去是青山區的一個有名的治水“包袱”:地下雨、污水管道錯接現象嚴重,一旦遇到雨天,校內必然漬水,污水與雨水混合,汩汩流向校外…… 經過海綿改造後,校長李培根説,漬水再也沒有發生了,污水也再沒有翻涌上路,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學生和家長對海綿城市建設拍手稱快。

  據統計,試點區的小區公建與校園改造面積超過了 379 萬平方米,新增、改造生態停車位超過 6000余個,新增活動場所 3.3萬平方米。海綿城市建設真正實現了“小雨不濕鞋、大雨不內澇”的建設目標,海綿建設深入人心。

  武漢市城建委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辦公室負責人介紹,2018年是武漢市從試點走向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開局之年,7個中心城區和東湖高新、經開區將按照海綿城市理念系統開展源頭和涉水類項目建設,總面積達40平方公里,在有效提升南湖、東湖等重點水系水體環境品質,解決片區漬水內澇問題的同時,顯著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品質。2019年,海綿城市建設將覆蓋武漢全域。 

  下一步,武漢市城建委將緊緊圍繞城市建成區2020年20%面積和2030年80%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將海綿城市的低影響開發理念與“四水共治”、“三舊”棚戶區改造、綠地公園提升、高校雨污分流等項目統籌,同步設計、施工、驗收、投用。 

  不僅海綿城市建設帶來民生福祉,“設計之都”的建設和打造也讓這座城市越來越有溫度。2017年11月1日,武漢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從過去的工程設計已擴展至城市設計、工業設計、創意設計、服裝設計等多門類大設計。

  武漢設計之都促進中心理事長金志宏表示,武漢申報“設計之都”的主題是“老城新生”。“老城新生”並不是舊了就拆、建新的,而是將著力點放在城市的存量上,對存量資産進行關照。比如基礎設施、文化遺産、社區環境等。從速度向品質轉變,從效率城市向品質城市跨越。

  諸多案例體現了設計帶來的城市溫度:武漢園博園在垃圾場上建大型公園,獲“C40城市氣候領袖群第三屆城市獎”;東湖綠道吸引了世界目光,大大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和市民幸福感;武漢地鐵正成為公共藝術規劃設計的展示空間;專業規劃師、設計師進社區,實施“微改造”,將海綿城市建設載體與創意設計結合,極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

編輯:蘇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