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甸縣四個深度貧困村探索脫貧之路紀實
黑龍江日報  2018-05-07 16:13:34

  原標題:“量身定制”勇敢邁出第一步

  “這是頭茬韭菜,你們的收購價應該再提高點兒。”日前記者在林甸縣林甸鎮工農村採訪時,正趕上眾惠無公害韭菜棚室合作社理事長姜傳國在和大慶市一家大型商超人員洽談購銷合作。記者了解到,姜傳國的合作社流轉土地100畝,投資200多萬元建設溫室25棟,帶動村裏10人脫貧。

  此次購銷合作的牽線人林甸鎮黨委書記魏建華告訴記者,棚室項目落戶深度貧困村,基層幹部視若珍寶,村民滿心期待。全鎮有工農、實驗、巨賢、和平四個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任務繁重,面臨的難題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尤其是發展扶貧産業項目,深度貧困村要做好‘量身定制’這篇大文章。”

  調結構簽訂單穩根基促增收

  “這四個村貧困人口較多,每個村貧困戶都在100戶以上。”站在棚室外,魏建華説起鎮裏深度貧困村的現狀。他説,要讓農民從土地中獲得更多效益,轉方式調結構勢在必行。

  走訪中記者了解到,工農村是城郊村,地理優勢適合發展棚室經濟。去年由“能人”姜傳國牽頭建成的蔬菜棚室,可一年四季生産,眼下韭菜、黃瓜、番茄等已上市。該村靠近一家溫泉景區,發展油桃採摘項目已在謀劃之中。實驗村也瞄準了棚室經濟,全村現有棚室168棟。調整産業結構,巨賢村向優質玉米、紅小豆、大豆、綠豆、陸地蔬菜種植發力。在幫扶單位的支持下,去年開始進軍庭院經濟,68戶扶貧小菜園初具規模,戶均增收1500元。和平村今年重點發展無公害果蔬産業項目,新組建的種植合作社推行購種、育苗、管理、採摘、銷售“五統一”,建設規模100畝,産能200噸,毛收入120萬元,凈收益可達90萬元。

  此外,林甸鎮1021戶貧困戶都和當地一家農業種植公司簽訂了東農豆252種銷訂單。在發展扶貧産業上,林甸鎮緊跟全縣的節奏,確保貧困戶“戶戶有訂單,家家有一塊穩産田”。 

  特色養殖跟進造血功能增強

  發展養殖業助推脫貧,和平村已形成一定優勢。這個村養殖業以蛋雞、生豬、羊為主,目前蛋雞存欄10萬隻,豬年出欄1150頭,羊年出欄2200隻。村民中,飼養蛋雞萬隻以上的養殖大戶就有4戶。今年,和平村養殖業另辟蹊徑,由村兩委牽頭,帶動有養殖意願的貧困戶組建養兔合作社,由産業項目資金提供5萬元啟動資金,為入社貧困戶提供種兔、兔籠和疫苗,社員分散養殖,合作社負責統一管理和銷售。

  這個養兔項目的龍頭是黑龍江樂爾食品有限公司,他們投資1.6億元在林甸建肉兔養殖與加工項目,年可加工肉兔1000萬隻。村委會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養一隻肉兔凈賺3元的標準,35天至40天出欄,一戶農民利用自家閒房舊舍一茬養100隻,一年可養七茬,一年純收入2000多元。以樂爾項目為牽動,林甸縣政府正在各個鄉鎮鋪開種兔場建設,為所有有養殖意願的貧困戶免費提供籠子、技術等生産要件,向他們免費傳授肉兔養殖技術。此外,林甸鎮還在積極謀劃木耳種植項目,帶動貧困戶“坐地”增收。

  這些舉措不只是送給貧困戶增收的“錢袋子”,更重在當前給他們換個脫貧的“靈腦子”,引領他們將來走出致富的“好路子”。村幹部們普遍認為,發展扶貧産業,只有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才能最大限度讓貧困戶參與進來、轉動腦袋、邁開步子。

  脫貧成果可持續難題顧慮待開解

  採訪中記者深切體會到,林甸鎮四個深度貧困村正在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實施訂單種植、土地流轉、托牛、養殖、光伏、木耳種植等扶貧措施,積極探尋適合村情的扶貧之道。雖然,目前大多産業項目“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深度貧困村脫貧工作已邁出艱難卻可喜的第一步。

  巨賢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高甲臣説,摘掉深度貧困的帽子一定要走可持續發展的致富路。林甸縣絕大多數農民最大的本錢是土地,因而脫貧要立足如何增加土地附加值,走綠色農業發展之路。但不可跨越的一個現實障礙是,現有土地必須經歷至少三年的土地品質轉換,才能申請綠色認證。而在這三年的轉換期內,農民的收益會大大減少甚至停滯不前。“從農業生産規律上看,這是短期收益和長期效益之間的矛盾。”高甲臣坦言,他們也在尋求破解之道。

  在採訪中記者也發現部分基層駐村幹部在尋找和落實扶貧産業項目時,不同程度存在思想顧慮。雖然有扶貧資金在手,但選什麼産業項目讓他們不敢放手。

  黑龍江省有107個深度貧困村,它們是脫貧攻堅中的重中之重。後顧之憂不除,脫貧之難無解。如何群策群力、迎難而上,讓深度貧困村邁出脫貧第一步,需要更多像林甸縣林甸鎮這樣的實幹和探索。(記者 董新英 李飛

編輯:呂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