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描繪民生美景聚力創造美好生活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民生清單令人欣喜:全省財政用於民生支出3996.1億元,比2012年增加1422.3億元。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24.9萬套,其中採煤沉陷區棚改14.2萬套;改造農村泥草(危)房79.5萬戶,500多萬城鄉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改善。農村貧困人口減少82萬人。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679所。投入74.7億元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種種縈繞在龍江百姓心頭的溫暖,正被這一串串數字精準計量中。兩會期間,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得到代表委員們的溫暖回應,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健康養老、中小學教育等民生問題成為熱議的話題,代表委員們紛紛就我省如何加強和保障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指數建言獻策。
社保托底解百姓後顧之憂
過去一年,我省社保待遇水準穩步提升。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失業保險金、城市低保、農村低保標準5年分別提高60%、46%、67%、79%、120%。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整合基本完成,政府補貼標準是2012年的1.9倍。”
省人大代表丁非認為,抓好社會保障工作,各級政府責無旁貸,應該不斷增加民生領域的投入,在救助、醫療、養老等方面擔負起兜底義務,讓百姓無後顧之憂,過上美好生活。
“不斷完善社保制度,讓人民群眾獲得更可靠的民生保障。”省政協委員吳小平表示,要堅定不移沿著黨的十九大指引的正確方向,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和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將社會救助作為民生工作的重點,全面部署了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項任務。“歷史進入新時代,社會救助工作承載著新的使命,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也必將進一步推進社會救助事業的創新發展。”她説。
提檔升級延伸為民服務觸角
“在人民對居住環境、生活品質日益重視的當下,便民措施也應該‘提檔升級’,讓服務變得更合理、更精細化。”丁非代表建議。
作為社區工作者,省政協委員高娟認為精細化的便民服務應該充分利用社區這個載體,“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是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開始。”她建議,創新社區服務新模式,社區實行無假日辦公,整合現有的社區公益性崗位成立社區服務站,推行“一委(社區黨支部)、一居(社區居委會)、一站(社區服務站)”管理機制;深化網格化管理與服務。打造社區網格化管理新模式,通過建立民情日記,發放便民服務卡,及時發現問題,並且在社區層面得到解決。同時,對轄區兒童、殘疾人、空巢老人、低保人群等弱勢群體全部建立電子服務檔案,對轄區居民尤其是弱勢群體,實現臺賬式、數據式服務到立體化、精準化服務的轉變。
聚焦細節“一老一小”共享美好生活
老人和孩子往往是一個家庭的軟肋,人口結構中的“一老一小”關係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千家萬戶的幸福,可一方面是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另一方面是二胎政策的全面開放,在“一老一小”領域,還有不少難題待解。
省政協委員尹梅建議,大力扶持醫養結合式的養老方式,積極開展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樣本工作,聯動社會的各方力量,設計全方位、多覆蓋的保障體系,致力於提供完善的老年服務,可以把一部分效益不理想的醫院轉型升級為醫養結合式養老機構。建立不同層次、不同功能、不同區域的養老服務體系。從日常生活料理和康復護理逐步向精神慰籍方向拓展,從傳統單一型服務向多元化的綜合養老服務轉變。同時,加強建設專業化的養老服務隊伍。
同樣關注“老有所養”話題的還有省人大代表吳作國,他從老年人角度出發,認為應該讓更多的老齡群體轉變觀念,接受異地機構養老。“候鳥式養老能夠緩解老年人對養老機構持有的消極態度及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時的排斥心理,還能更加豐富老年人晚年生活。”
省人大代表張洪明説,報告中提到研究推後中小學生早晨到校時間,減輕課外負擔,保證學生睡眠時間和身心健康,非常接地氣,建議要抓好落實。省政協委員吳剛非常贊同,他認為,在中小學教育階段,比起學習,孩子身體健康同樣非常重要,除保證睡眠時間外,還應加強體育鍛鍊。他建議,在學校應加強體育設施建設,加大體育教師配備,建立科學的體育考核機制和標準;社會上應降低社會場館對於中小學生的體育學習、鍛鍊的收費價格,積極舉辦各種中小學生的體育活動。同時,也要重視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融合在一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在發展中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政府工作報告中民生承諾贏得了代表委員們的共鳴,這意味著龍江發展將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溫暖的觸角延伸至龍江大地,新時代的龍江民生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