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故宮的文保與文創:從文物到萌物
2016-08-15 11:09:00  |  來源:光明日報  |  編輯:段雯婷

圖片默認標題

故宮博物院金屬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室的王有亮副研究館員在修復銅鎏金上樂金剛。

圖片默認標題

遊客小朋友好奇地看著故宮紫禁書院收養的貓,“故宮貓”系列文創産品讓在故宮裏生活的貓成了“明星”。

圖片默認標題

採用古椅設計元素的書籤。

圖片默認標題

戲曲設計風格的餐具

  近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帶著100余件(套)故宮的文創産品登上皇家加勒比“海洋讚禮號”遊輪,並給乘客和遊輪的工作人員作了一場題為《故宮的世界世界的故宮》的演講。演講中,單霽翔不僅將豐富厚重的故宮文化傳遞給聽眾,而且傳達了故宮人銳意創新、不斷發展的理念,讓聽眾“觸摸”到一個古老卻充滿朝氣的故宮。

  用工匠精神留住文化之根

  “宮裏的”,這個詞在文物收藏界代表的是最高水準的工藝,是精湛、精美、難以媲美的代名詞。

  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博物院收藏著25大類180余萬件(套)精美絕倫的文物。這些文物歷經風霜雪雨、時代變遷,飽受病害之苦,有的甚至已殘破不堪。如何為它們祛病延年,讓它們恢復當年的容顏,讓它們有尊嚴地活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醫院”就是妙手回春之所在。

  “文物醫院”——文保科技部,坐落在故宮博物院西側的小院裏,與遊覽區的熙攘喧鬧相比,這裡特別安靜。每天,這兒都有瀕危的文物等待著文物醫院的“醫師”們救治。

  文保科技部主要是對故宮院藏各類文物進行保護研究、修復和複製,半個多世紀以來許多國寶在這裡獲得了搶救性保護,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韓滉的《五牛圖》、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等。

  文物修復是技術活,考驗的是修復者的功力,但同時也是件極其磨煉耐心與毅力的工作,能夠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所具備的“工匠精神”。比如一幅接近13平方米的巨型畫作,碎成幾千塊,而且沒有任何規律地堆在一處,其拼接難度可想而知。專家們不得不每天都拿著鑷子,夾著小碎片,根據碎片上的圖案、色澤、斷口處的形狀等,不斷嘗試。正因難度巨大,所以每拼上一小塊兒,整個團隊都會高興一整天。

  目前,故宮的文物修復傳統工藝技術的門類在中國是最全的,他們擁有的古書畫裝裱修復、青銅器的修復與複製等技藝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其中“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中國青銅器傳統修復、複製技藝”“古書畫人工臨摹複製技藝”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用創新發展拓寬文化之門

  在不斷加強保護與傳承力度的同時,用豐富多彩的文創産品實現觀眾“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的願望,是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的另一個著力點。

  截至2015年年底,故宮博物院共計研發文化創意産品8683種。這兩年,他們認識到,注重産品文化屬性的同時,還要強調其創意性和功能性。他們確定以社會公眾需求為導向的原則,定位於“根植于傳統文化,緊扣流行文化元素”,增強了文創産品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設計生活化且包含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文化創意産品,從而拓寬了已經打開的故宮文化大門,讓故宮文化能夠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讓更多日常生活用品擁有文化價值,讓博物院更加輕鬆、生動、親切地發揮文化影響力。例如以“萌”為設計理念且充滿故宮元素的“宮廷娃娃”家族系列産品,以及以在紫禁城內生活的貓為創意的“故宮貓”系列産品,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公眾的青睞。2014年9月,故宮博物院推出時尚文化創意産品“朝珠耳機”,迅速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也帶動了故宮淘寶的銷售。

  除了實物文創産品外,故宮博物院還開始探索基於移動設備的觀眾服務及藏品介紹應用程式,為觀眾提供線上文化饕餮盛宴。目前,故宮博物院已經自主研發並上線了8款應用産品,取得了平均下載量上百萬的顯著成績,促進了故宮文化的傳播。例如《韓熙載夜宴圖》APP運用了大量科學技術手段,共有100個內容註釋點、18段專家音視頻導讀和1篇後記,還有台北“漢唐樂府”表演團體用非物質文化遺産“南音”演繹畫中樂舞,從而為觀眾提供了新鮮時尚的富媒體交互體驗。

  本文開頭提及的“海洋讚禮號”被譽為“專為中國打造的國際遊輪”,其船名寓意“讚美中華、禮遇八方來客”。故宮博物院在與其合作中扮演文化傳播者的角色,通過故宮文化講座、故宮文化創意産品展示及銷售等,使故宮文化創意産品沿著廣闊的海洋傳播到世界各地,讓更多民眾體驗非凡的故宮文化之旅。

  再過四年,到2020年,紫禁城就600歲了。然而,古老的故宮卻跳動著一顆年輕的心,充滿銳意進取的朝氣。“年輕”的故宮正在大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記者 李韻 郭紅松 馬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