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博物院延時開放 兩大國寶首次亮相
2017-03-06 14:02:52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編輯:李勝蘭

  原標題:斯瓦特風格銅佛像 齊白石岱廟扇面

  川博延時開放 兩大國寶首次亮相

圖片默認標題

川博工作人員小心布展。

圖片默認標題

保管員展示齊白石畫岱廟扇面。

圖片默認標題

市民走進川博修復實驗室。

圖片默認標題

國寶級文物斯瓦特風格銅佛像首次與觀眾見面。

  電影《博物館奇妙夜》讓很多人嚮往夜遊博物館。四川博物院自元宵節舉行“川博華燈歡樂之夜”後,每週六晚的延時開放政策也受到市民的熱烈響應。

  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實施,這意味著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規範,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和需求實現了從行政性“維護”到法律“保障”的跨越。3月4日,川博延時開放至晚8點,近千名觀眾走進博物院,和院長擺龍門陣,聽川博首席專家解讀“揚州八怪”的故事。他們還走進神秘的文保實驗室觀摩拓片全色,國寶級別的斯瓦特風格佛像與齊白石書畫首次走出文物庫房,與市民見面。

  現場演示文物修復

  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遍了大江南北,把神秘的文物修復師帶進公眾的視野。其實在川博也有這樣一個神秘的地方——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這裡就像文物的醫院一樣,能夠讓文物“起死回生”,受損文物通過修復師的妙手回春,再次完美地呈現在公眾面前。

  這個神秘的文物修復實驗室,平常可不對外開放,只有文保工作人員才能在裏面施展“醫術”。當晚,全國知名文保專家、川博副院長韋荃在這裡動手修復12張“清拓唐石臺孝經拓片”,現場演示全色工序。數十名觀眾走進實驗室,近距離圍觀尚未展陳的文物,包括石臺孝經拓片、泰山金剛經拓本等。

  相傳,唐玄宗書寫《石臺孝經》拉開了與楊貴妃情史的序幕。川博館藏的12張“清拓唐石臺孝經拓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蛀蟲、破損、掉色的現象,要經過清洗、染紙、接畫、命紙、正墻、全色等20多個步驟,每步都是細緻的純手工活兒。只見修復師左手執調色盤,右手握小楷毛筆,筆尖微蘸事先調好的顏色,小心翼翼地為拓片的蟲蛀、破損處補色,數次之後,填補的位置幾乎看不出痕跡。

  館藏國寶首次亮相

  川博館藏32萬件文物,受限于展廳面積只能展出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不少“鎮館之寶”一直在文物庫房深居簡出。4日晚,記者和50多位市民經過重重安檢之後,得以進入庫房,鑒賞文物精品。

  館藏的七八世紀佛陀像藏傳佛教藝術品,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宗教內涵受到世人的供奉與喜愛。特別是一尊釋迦牟尼銅佛像,呈現的面貌與早期印度斯瓦特藝術風格一致。保管員小心翼翼地將其抬放至工作臺,剛一亮相,觀眾就發出一片驚嘆之聲。

  川博專家甘曉透露,目前,世界上留存的斯瓦特風格銅像極少,大約只有60多件,其中故宮收藏了十幾件。此前,這件銅佛像被評定為3級文物,一直沒有引起重視,最近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過程中,專家根據銅像造型風格,特別是佛像下有兩頭獅子做力士的特點,推測它屬於斯瓦特風格,是稀世罕見的國寶級珍品,“有望以後評定更高的文物等級”。

  觀眾有幸見到這件稀世珍寶,不僅能了解早期工匠們嫺熟的技藝和非凡的創造力,還能揭開斯瓦特這個曾經活躍的佛教藝術中心的神秘面紗。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斯瓦特佛像只有一面刻字,而川博館藏的銅像底座四面都刻有文字。來自北京的文物專家為此一同“會診”,雖然尚未鑒定出文字種類,但推測可能是佛教裏的吉祥話。

  齊白石書畫傳奇

  1936年4月,齊白石應四川軍閥王瓚緒的邀請來到四川,客居成都市文廟後街王瓚緒公館治園,開始了一段五味雜陳的四川之旅。齊白石在來四川之前跟王瓚緒是“千里神交”,有過“蜜月期”,為什麼在離開成都時兩人關係惡化到絕交的地步?當晚,川博拿出“壓箱底”的5件齊白石書畫精品,為讀者講述書畫名人背後的傳奇故事。

  保管員張玉丹戴著潔白的手套,雙手托舉打開一個折扇。這是齊白石畫的岱廟扇面,廟外古松二三株,層林盡染,蒼翠欲滴,寓意著畫家不老的心態。折扇上寫有“治園三弟”的字眼,是齊王二人關係非常親密的時候友情的見證。這件折扇在川博庫房“躺”了半個多世紀,捐贈時齊白石老人尚在世,但由於作品的品相極好,打破了文物評級先例,在當時就被評選為國家三級文物。

  在張玉丹看來,造成這兩位“巨人”友情破裂的真正原因,或許應該從1936年成都的文化生態和齊白石的個性來考慮。她做出了兩種推測,其中之一是齊白石來蓉後不願對王氏所藏書畫的真假做出判斷。考慮到眼前的藏品真假參半,而自己不具備鑒定能力,齊白石拒絕為其題蓋鑒章,令王非常不滿。另一種推測,可能是當時四川的畫界、政界原本平衡的“生態環境”,被“最牛北漂”齊白石的到來打破,中間有人向王瓚緒打小報告,讓二人心生嫌隙。

  無論是何種緣故讓二人分道揚鑣,好在齊白石為後人留下了許多書畫精品,記錄下二人友情分分合合的歷史。如今再看這些書畫精品,頗值得玩味。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潔攝影呂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