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強化風險防範 互聯網金融需穩健前行
2017-08-02 09:04:23  |  來源:金融時報  |  編輯:許煬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均著重強調了加強金融監管協調,防範金融風險,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與水準。

  作為新金融的代表,互聯網金融裹挾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而來,正推動我國金融生態發生變革。但萬變不離其宗,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金融的本質是堅守風險控制,隨著行業進一步發展,無論從監管角度,還是從業者角度,加強風險防範,維護金融安全,都已成為共識。

  防範金融風險成主基調

  記者在對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新聞通稿的關鍵詞進行梳理時發現,“風險”出現31次,“監管”出現28次。由此,也從側面反映出,今年以來,防範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監管成為金融工作的主基調。

  防範金融風險,促進合規發展,是推動金融生態健康有序的必經之路。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既需要市場的創新,更需要監管的呵護和保障。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表示,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成為近年新的風險點,今年的宏觀政策基調是穩中求進,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是中央一直在強調的問題。

  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建設的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以下簡稱“技術平臺”)的監測數據顯示,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超過1.9萬家,網絡借貸、網絡眾籌、互聯網支付累計交易額達到70萬億元,累計違規平臺超過3200家。

  以上數據表明,從行業整體發展情況來看,強化有序、健康、陽光發展仍是行業整體訴求。走過了2016年的監管元年,2017年已行至過半,目前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進入了整治後期。對於互聯網金融來説,流動性風險、欺詐風險、經營管理的道德風險、技術風險、安全風險等問題都需平臺加以防範。因此,作為互聯網金融企業,應以安全合規為己任,堅守風險底線,建立信息安全防護網,嚴格資産篩選,構建風控體系。

  金融科技發展需安全來評估

  真融寶董事長吳雅楠表示,過去的互聯網金融可能還只是指某一個借貸的業態,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元化,防範風險和保障安全有多個層面。在他看來,風險的理解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資産的風險定價,需要科技的大數據風控,對小微的碎片化風險進行定價。二是資金端的風險,做好對用戶的風險偏好認知,將合理的資産推薦給合適的投資者和用戶。

  那麼,如何判斷一家互聯網金融平臺是否安全呢?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識別平臺是否健康,主要通過五個方面加以甄別。一是信息的披露;二是平臺信息和數據是否分離;三是平臺是否存在不切實際的宣傳;四是必須有持續的技術投入;五是要有中立的第三方監測平臺發佈互金平臺客觀真實的數據。

  另外,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問題需要重視。可以看到,當前互聯網金融業務給金融消費者帶來的風險,很大一部分問題來自於欺詐風險,欺詐分子手段多樣,通過盜取客戶信息賬號,偽造身份,提供虛假信息進行欺詐交易,從而給消費者造成巨大損失。

  技術平臺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在監測業內兩萬家平臺的基礎上,在網絡方面發現,今年第二季度有系統漏洞74個,高危漏洞佔69.3%,敏感信息洩露和命令執行、SQL注入(駭客對數據庫進行攻擊的常用手段)漏洞最多。

  翼龍貸總裁陸奇捷日前在公開場合表示,實際上,作為普通的投資者,對互聯網金融細分行業缺乏經驗,若要對平臺進行研判,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客觀困難。因而,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還需寄託于監管部門、行業自律組織以及平臺的自律,這是對投資者保護的根本途徑。

  智慧技術完善金融風控

  當前,業內已開始了從互聯網金融向金融科技演變階段。本質上,科技在金融上有巨大的優勢,尤以體現在風險控制上。

  縱觀當前金融科技企業的發展,利用對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開發,在加速推動金融科技商業應用落地的同時,在推動監管科技方面也發揮出作用。

  今年5月份,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員會。在6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又印發了《中國金融業信息技術“十三五”發展規劃》,指明瞭金融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也傳遞出監管層利用新技術加強科技監管的信號。

  一方面,在應用層面,行業內已有金融科技企業開始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到風險模型、用戶洞察、量化運營等與金融相關的領域,並將技術能力投放到産品層和業務層,比如電商交易、支付、財富管理等互聯網金融的子業態上。建立一系列的反欺詐模型體系、大數據畫像模式等,從而多維度識別申請欺詐、交易欺詐、信用欺詐等行為,防範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監管科技與大數據的緊密結合,通過應用智慧機器和互聯網數據的獲取,也有利於提升監管效能,提高風險合規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吳雅楠表示,技術創新驅動的科技監管,基於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的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和監管創新之間的互動合作,可以期待,未來將出現一個互聯網金融安全的新生態。(記者 陳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