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科技引領創新 銀行借東風加速轉型
2017-08-21 17:02:30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編輯:許煬

  金融科技正加速滲透每一個金融細分領域。銀行業內人士認為,銀行可借助金融科技公司的技術優勢,解決開發迭代緩慢、獲客能力弱、運營成本高等轉型難題。同時,金融科技的互聯網思維也可幫助銀行重塑業務架構,以數據驅動産品和服務創新。

  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轉型也進入了下半程,銀行與“BATJ”等互聯網巨頭也從競爭關係走向“競合”關係,這也為更多中小銀行的“換道超車”創造了機會。

  金融科技東風來了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日前指出,銀行業要進一步加強金融科技創新應用,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虛擬現實(VR)等先進技術合理佈局到各種金融服務場景中,為傳統金融注入活力,發揮金融科技創新應用示範作用。

  華夏銀行關文傑副行長近日在銀行業例行發佈會上表示,長期以來,銀行業一直是新技術應用的實踐者,銀行業務與新技術相伴相生、互相促進。自“金融科技”出現後,銀行業已在支付清算、借貸融資、財富管理、客戶服務等領域應用落地。無論從行業發展還是客戶需求來看,時下銀行與客戶接觸的渠道和體驗在革新,金融脫媒的進程在加速,更多的客戶不再依賴傳統銀行服務方式獲取金融服務。“金融科技”必將加速傳統銀行業的轉型,支持銀行未來服務更廣泛的長尾客群。

  事實上,此前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等先後與百度、阿裏或騰訊達成戰略協議。商業銀行與“BATJ”從競爭關係走向“競合”關係,既是在互聯網時代下金融變革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商業銀行實現自我轉型、尋找業務新增長點的重要途徑。

  中信證券研究部分析師肖斐斐認為,無論是與互金巨頭的合作,還是加大資源投入自主開發,金融科技對於商業銀行的短期意義在於通過新技術來提升業務效率、改善用戶體驗,進而鞏固和拓展客群,從中長期看則在於探索和培育新的細分業務,進而推動銀行運行機制和流程的重構。

  創新與風險平衡術

  “需要把握好金融科技創新與風險監管的適度平衡。”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表示,在金融科技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借鑒“監管沙箱”、監管科技的理念,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創新管理機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應用試點、産品實驗,讓所有金融産品創新“走得動、行得通、坐得正”。

  李東榮強調,另一方面,通過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的並行互補,行政監管和自律管理的有機結合,建立金融科技風險全覆蓋的長效監管機制,讓監管部門對金融科技創新“看得到、穿得透、管得住”。

  對此,華夏銀行相關業務負責人指出,在風險防控方面,要堅守風險底線,確保安全、高效運營。一是堅持全方位、全流程的風險防控策略,從制度、技術、人員、業務等各個維度全方位加強風險管控,建立事前、事中、事後全流程嚴密風險防控機制,強化風險管理。二是注重技防與人防並重,同時加強與行業平臺合作,形成快速共享信息、快速控制風險的合力。三是探索新技術應用安全保障機制,確保在合理利用新技術提高業務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同時,結合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以及新業務特點制定相應措施,防範信息安全風險。

  談及未來的金融科技轉型,關文傑表示,首先要以互聯網思維“逆向評估”的方法,提升客戶體驗、降低作業成本,重點構建獲客服務、內外連接、數據應用三大平臺,投入重兵尋求突破;其次,集中資源聚焦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相對成熟、業務影響面大的技術,積極跟蹤區塊鏈、數字貨幣、物聯網等熱點新興技術,做好數字運營和技術儲備,支持服務創新。最後,在立足增強自身金融服務能力的同時,持續加強對外合作,深化生態嵌入,與金融科技企業形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共生關係。(彭揚 陳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