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度監管護航金融科技 安全創新賦能實體經濟
2017-09-18 13:39:17  |  來源:金融時報  |  編輯:許煬

  9月17日,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金融科技大會”在清華大學召開。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在大會上表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願與其他金融行業自律組織一起,在國家金融監管部門的指導下,努力發揮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務水準、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等領域的作用和潛力,高度關注金融科技應用可能帶來的風險和監管挑戰,在推進金融科技安全創新的同時,引領金融科技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創新:樹立正確發展理念和價值導向

  李東榮表示,金融創新如果缺乏正確的發展理念和價值導向,就很可能滑向自我循環、過度膨脹甚至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社會危機的境地。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事業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和體現這一發展理念,就需要所有的金融科技活動以及相關的從業機構、監管部門、行業自律組織都應該將是否有利於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普惠水準,是否有利於提高金融風險管控能力,是否有利於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這‘三個有利於’作為衡量和評判的基本原則,並按照這‘三個有利於’的基本原則,積極穩妥有序地開展金融科技創新。” 李東榮強調。

  李東榮表示,所有從事金融業務的機構要結合自身競爭優勢和資源稟賦,在多層次金融市場和服務體系中找準定位、精準發力,而不應該去搞脫離社會及其自身發展階段、超出自身風險管控能力的過度創新;也不能打著改革和創新的旗號搞脫離實體經濟需求、標新立異的所謂創新;更不允許打著改革和創新的旗號,去搞那些誘惑和欺騙群眾、規避法律監管、從事非法集資活動、破壞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的偽創新。

  金融機構:接受一致的市場準入及監管要求

  現代金融體系的發展越來越呈現出業態多樣、主體多元、高度關聯、動態平衡等與生態系統相似的特徵。李東榮認為,通過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標準規則的規範統一,有助於增強金融科技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使得金融科技生態更加包容、開放和健康。

  “無論何種類型的從業機構,只要從事金融業務,提供金融服務,就必須接受基本一致的市場準入政策和監管要求。要完善金融科技統計監測和風險監測體系,持續動態跟蹤金融科技的發展演進和風險變化。要加快金融科技標準體系建設,提高金融科技在服務要素、産品定價、合同文本、信息安全、隱私保護、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標準化、規範化水準。”李東榮強調。

  李東榮也坦言,金融科技在增強金融産品供給多樣性和多層次性的同時,還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將大量“長尾”人群納入服務半徑,促進了普惠金融的發展。但同時也要看到,這些“長尾”人群大多金融知識欠缺,風險意識不足,風險承受能力薄弱,消費者保護和風險教育亟待加強。要通過規範統一的信息披露、合同登記、風險提示等手段,提高金融科技服務全流程的透明度,落實投資者適當性要求,強調“賣者有責”。要以低收入人群、農民等金融服務中的弱勢群體為重點,充分依靠和發揮各種宣傳媒體工具的作用,分類開展金融知識普及和精準教育,提高消費者金融素養,引導樹立“買者自負”的投資理念。

  確保安全:金融科技發展的生命線

  “古往今來,技術往往都是‘雙刃劍’,用得好可以促進發展,造福社會,用得不好可能帶來風險,危害安全。”李東榮表示,面對當前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由於網絡空間的開放性和互動性,金融科技創新也可能帶來業務、技術和網絡的三重風險疊加,對維護金融安全和穩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此,李東榮進一步強調:“在當前形勢下,我們要進一步提高防範金融風險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過去金融風險很多是局限于某一個局部區域和局部單位,但現在通過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可以將風險因素迅速傳染至其他機構和關聯行業,甚至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系統性網絡風險特徵,在以前金融業務還是手工操作和電算化的時代是無法想像的。”

  “確保安全永遠是金融科技發展的生命線,防控風險永遠是金融科技從業者的必修課。要從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高度,在監管部門和從業機構等多個層面,充分借鑒監管科技的理念和工具,建立産品測評、壓力測試、應用試點等管理機制,構建適用、管用的風險防控體系和安全保障體系,讓金融科技創新帶來的風險始終處於可管、可控範圍內,從而維護我國的貨幣流通秩序和金融市場活動秩序。”李東榮表示。(記者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