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隨著校園貸監管靴子落地,曾經野蠻生長的校園網絡貸款,正在被聯合“圍剿”,但記者調查發現,“顏值貸”“創業貸”“美容貸”等花式貸款仍在禁區邊緣打擦邊球。
對此,不少網民表示,校園貸在滿足大學生消費需求的同時,一些風控薄弱、低門檻的校園貸也為大學生及學生家長帶來了經濟問題和風險隱患。網民建議,治理校園貸須疏堵結合,允許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相關業務,而對拒不整改或超期未完成整改的,要暫停其開展網貸業務,依法依規予以關閉或取締。
校園貸亂象叢生
近年來,各種“校園貸”廣告充斥著高校校園。這種貸款,主打“利率低”“審核快”,吸引了大批高校學生貸款。然而,一些學生在貸款後,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有網民指出,校園借貸亂象之所以頻發,與大學生群體本身不無關係。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改變,他們對一些商品和服務表現出超前消費的需求。但多數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費主要靠父母提供,超前的消費需求不一定能得到滿足,因此給校園貸創造了市場需求。
網民“付建”説,一些校園借貸平臺渾水摸魚、唯利是圖是亂象頻發的一大原因。校園借貸的本質是某些第三方借貸平臺,以高息的方式,通過向學生發放貸款來獲利。這些平臺貸款門檻低、對借款人資質審核不嚴或者根本不進行審核,也不去考慮學生的還款能力,一味放款,坐等家長兜底,誘導和縱容了學生過度借款、過度消費。
治理須疏堵結合
網民“財經評彈”稱,應以“疏堵結合”的方式整治校園貸亂象。所謂“疏”,即允許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開發高校助學、培訓、消費、創業等金融産品,暢通正規、陽光的校園貸服務渠道。而“堵”則體現在對拒不整改或超期未完成整改的,要暫停其開展網貸業務,依法依規予以關閉或取締。
網民“李長安”稱,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是真實存在的,如果能夠用規範的金融工具為他們提供優質服務,依然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教育部等部門在封堵各種網貸平臺的同時,為了滿足學生金融消費的需要,也應鼓勵正規的商業銀行開辦針對大學生的小額信用貸款。
網民“張敬偉”稱,堵住校園貸的偏門,就要打開正規貸款的正門,堵疏結合,滿足部分大學生的貸款需求。正規金融機構的校園貸作為金融信貸産品,也必須做到風險可控。
(記者 趙東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