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衡監管與創新 引導普惠金融規範發展
2017-09-22 16:03:09  |  來源:金融時報  |  編輯:許煬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普惠金融發展面臨新挑戰和新機遇,仍需堅持和豐富‘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相結合的發展經驗,引導普惠金融規範發展。”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在出席9月21日召開的“中非數字普惠金融高峰論壇”時表示,“中國政府一貫重視普惠金融發展及其對於共享發展和共同富裕的特殊意義,高度重視‘三農’、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的普惠金融服務,多年來通過實施特殊的財政、貨幣和監管政策,落實扶貧貼息貸款政策等措施,使普惠金融獲得了長足發展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模式取得明顯成效

  回顧近一時期特別是近5年來的普惠金融發展,中國的基本經驗是“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相結合。

  “一方面,政府在加強徵信支付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採取一些激勵性政策措施引導普惠金融發展,如中國人民銀行綜合使用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支農支小和扶貧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財稅和監管部門出臺一系列財稅獎補和差異化監管政策;另一方面,堅信政府支持政策不能包打天下,強調普惠金融要走市場化、可持續發展道路,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應該在普惠金融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近年來,通過推動金融機構改革,涉農金融機構在財務可持續和服務廣覆蓋、深覆蓋方面同時取得了進展。”徐忠説。

  經過5年發展,中國普惠金融在賬戶普及率、儲蓄普及率、小額支付和信貸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

  據徐忠介紹,一是多層次廣覆蓋的普惠金融機構和普惠金融産品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信用社改革持續推進、大型金融機構普惠金融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快捷、便民的零售支付、小額存取款、小額信貸和小額保險等金融服務不斷完善,綜合性、場景化金融産品和金融服務不斷創新推出。二是支付結算等基本賬戶服務基本覆蓋全民和全域。世界銀行的隨機抽樣調查顯示,中國成年人擁有銀行賬戶的比例已超過79%。截至2016年年末,全國共開立個人銀行結算賬戶83.53億戶,全國人均持有銀行卡4.47張。在農村地區,人均持卡量為2.8張,助農取款服務點覆蓋率超過90%。三是城鄉信用體系建設支持融資可得性顯著提升。全國累計為1.72億農戶建立信用檔案,幫助近9248萬農戶獲得銀行貸款,貸款餘額2.7萬億元。基於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和大數據徵信技術的應用,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也有所改善。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潛力巨大

  數字金融涵蓋了傳統金融的數字化、移動化以及新興的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徐忠認為,數字金融在解決普惠金融傳統問題,即小額涉農金融服務的高風險、高成本問題上具有天然優勢。

  徐忠表示,近年來,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成績有目共睹,從存取款、轉賬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務,到貸款融資、保險保障、投資理財等綜合金融服務;從小額分散的個體金融服務到相對大額集中的全産業鏈授信;從前端的信用評估、客戶獲取到中後端的風險控制管理,數字技術對産品研發、業務模式以及風險控制的滲透正不斷深入,應用前景和發展潛力不斷拓展——非現金支付方式和數據徵信驅動的業務模式,使金融機構能夠更準確地識別和管理風險。

  徐忠進一步表示:“借助産業鏈、價值鏈、商圈、物流等信息系統的支撐,數字普惠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決了小額涉農貸款中天然存在的高風險、高成本傳統難題,同時在結合線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前提下還能夠提供保險、衍生品、貨幣匯兌等組合式服務。”

  堅決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談及普惠金融發展面臨的新挑戰和新機遇,徐忠表示:“一是從普惠金融肩負的社會發展使命和潛在需求看,普惠金融仍然任重道遠。我國有8億農民,還有1500多個金融空白鄉鎮。二是數字技術為普惠金融傳統難題提供了全新的、充滿潛力的解決方案,但也存在不少懸而未解的問題。”

  徐忠認為,普惠理念和數字技術都不會改變金融的本質。要平衡好創新和監管關係,引導普惠金融規範發展。在引入數字技術背景下,金融風險更具隱蔽性,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範圍更廣,增加了金融系統性風險,産生了諸如系統安全、信息洩露、投資欺詐等眾多與技術及傳播範圍有關的風險。

  徐忠強調,要堅決打擊披著數字普惠金融外衣的非法金融活動。先進技術在促進普惠金融乃至整個金融業發展的同時,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詐騙者打著普惠金融的旗號,披著互聯網金融的外衣,提供著虛假收益的理財産品,消費者以為自己能獲取高息,其實被“收割”了本金。

  近兩年來,互聯網金融領域已出現了多起“跑路”事件。就此,徐忠強調,地方政府和相關監管部門應採取果斷措施,依照刑法和有關司法解釋有效識別這些偽金融創新,區分創新與犯罪,依法懲處非法金融活動。要規範數字普惠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嚴厲打擊虛假違法宣傳,落實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強調“賣者有責”。

  為防控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的風險,在徐忠看來,未來有5個方面需要關注:一是重視改善數字普惠金融可能帶來的數字鴻溝問題。二是堅決打擊披著數字普惠金融外衣的非法金融活動。三是加強大數據背景下的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四是建立負責任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消費者保護制度。五是加強基礎監管制度建設,補齊監管“短板”。(記者 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