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期間選擇境外遊早已不是新鮮事。而今年,讓國人津津樂道的一個故事是支付寶在境外的攻城掠地。
近日,一則《中國遊客狂刷支付寶 日本70家銀行坐不住了》的新聞刷爆微信朋友圈。據稱,超過600萬名出境遊客都驚喜地發現,近兩年刷遍熱點城市小商鋪、菜市場的支付寶“掃碼支付標誌”正出現在境外商鋪、超市、機場免稅店、熱門景點的前臺上。
筆者也在港、澳、臺三地親身感受到了支付寶的“豪氣”。不僅在很多遊客“打卡”的重點商鋪、景區,甚至連夜市也可用支付寶方便、快捷地付款,而且結賬時還可享受優惠匯率以及或大或小的滿減優惠。一時間,進店先問能否使用支付寶成為一種潮流。一些商家也樂意告訴買家“可以使用支付寶”;而未開通支付寶付款的商家也時常滿懷歉意和自嘲地表示:“我們還處於現金社會。”
而根據報道,日本商家同樣感受到了中國消費者對支付寶的青睞,有日本禮品店店主在日本知名論壇2ch上求助,詢問如何開通支付寶。他表示,儘管該店支持VISA支付,但不能使用支付寶還是讓很多國慶長假期間出遊的中國客人感到有些失望。
更多的商家已經開始合作。早在今年6月初,支付寶官方已經宣佈,日本肯德基已經全面接入支付寶,並在東京和大阪已經率先上線了123家店面。阿裡巴巴表示,還將於2018年春季在日本推出手機支付服務,力爭3年內贏得1000萬名用戶。
不難發現,支付寶的境外擴張模式與此前境內線下擴張如出一轍。依託一些已接受移動支付的中國客戶群,支付寶採取了“與商家合作+滿減優惠+特定活動”等方式,迅速積累客戶。那麼,究竟支付寶的擴張之路是否真的如很多媒體描述的那樣勢如破竹呢?
第一大障礙或來自境外對手的競爭。
有明顯動作的是日本銀行。早在9月中下旬,包括日本瑞穗金融集團、郵儲銀行以及橫濱銀行、靜岡銀行、福岡銀行等地方銀行在內的約70家日本銀行計劃聯合推出虛擬貨幣,暫命名為“J幣”,以便使用智慧手機為商品付款和轉賬。
應當看到,支付寶、微信等移動支付工具在國內的迅速普及,除了有真金白銀的優惠,還有已經被網購或社交紅包培養出的使用黏性。加之在我國,信用卡等非現金支付方式的普及率和使用頻率相對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較低,支付寶等得以搶佔這個較大的市場空白。畢竟,相比申請信用卡等繁瑣的程式,移動支付更為便捷。
但是,支付寶等國內移動支付平臺能否長久地贏得境外商家青睞,而非只是在節假日受到歡迎,似乎對其是一大考驗。實際上,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在不少商家可看到這樣的提示:僅限中國大陸用戶使用。這似乎也意味著,支付寶在境外市場的滲透和本土化仍不算成功。而筆者朋友李小姐在日本的消費經歷也顯示,除了遊客熱衷的日本藥粧店和一些較大的商場外,不少地方仍無法使用支付寶。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支付寶的境外擴張之路被堵死。在印度,支付寶對印度本土平臺paytm的投資與合作即被視為一種進入渠道。
第二大障礙則來自所謂的基於信息、數據安全的政治考量。
無論是金融還是數據,似乎都是敏感領域。以國家安全、信息安全為由的“限外令”並不鮮見。9月1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採納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建議,以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由,要求相關方在行政令簽署的30天內“完全地”“永久地”放棄對美國晶片廠商萊迪思半導體公司的收購。應當説,任何一家企業進軍海外市場時上述困難都難以繞過。
據報道,日本大銀行一直在就阿裡巴巴近年來在東京等日本多個城市推出支付寶服務構成的威脅,遊説日本政府和監管機構。這些機構宣稱,該服務將致使有關日本消費者的數據發送到中國。這種擔心或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支付寶的擴張。
與純粹的商業競爭相比,數據安全考量更具挑戰性。畢竟,即使在國內市場,這個問題也被屢屢提及。在移動支付給消費者、商家帶來便利之時,在海量數據為信息分析、商業分析甚至社會行為分析提供基礎信息時,數據安全成為一個新的、重要的、迫切的課題。
當然,除此之外,文化背景、金融基礎、政治環境、商貿基礎等多重因素也會影響企業發展。但無論如何,正如國人所津津樂道,支付寶的境外擴張勢頭強勁。這本身也發出了一個明確訊號:在中國消費走向全球的同時,中國的商業模式也正在引領全球潮流。但在興奮之餘也應意識到,要想真正突破境外市場,不能僅憑藉某個假期颳起的一股“中式支付潮”,不能陶醉於當前移動支付的“領先”故事,而是要在打好基礎、加強底層安全的基礎上,保持技術、模式、理念的不斷探索與嘗試,在與全球競爭對手的合作與相互啟發中尋求突破。(馬梅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