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日前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加密數字貨幣是一種典型的泡沫。當加密數字貨幣被各國央行圍追堵截之際,同樣基於區塊鏈技術而被金融機構開發的交易系統,卻在一筆大宗商品的跨洋交易中凸顯其技術優勢。
賣家是百年國際糧商路易達孚,買家是中國民營油脂企業山東渤海實業以及參與的幾家國際銀行、航運公司。去年12月,一船6萬噸的大豆買賣在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化交易系統中完成。
大宗商品交易公司路易達孚宣佈已試用由荷蘭國際集團(ING)等一批金融機構開發的基於區塊鏈的交易系統,山東渤海實業有限公司和金融機構ING、法國興業銀行和荷蘭銀行也參與了測試。這個叫做EasyTradeConnect(ETC)的平臺由ING建立,已經接受了Mercuria等公司的測試。參與測試的公司表示,這次測試涉及從美國運到中國的大豆,並在平臺內保存所有相關文件(包括銷售合同和信用證)。路易達孚在公告中稱,“分佈式賬本技術發展迅速,為我們的交易帶來了更高的效率和安全性,併為我們客戶和供應鏈上的每個人帶來了巨大的預期收益”“下一步是通過採用共同標準來挖掘進一步發展的潛力,並迎接全球範圍內的數字貿易流程管理的新時代”。
開發該系統的ING公司主管表示,傳統上需要11天~14天完成的交易,用區塊鏈技術只需用4天。測試顯示,銀行完成其在交易中的角色平均為25分鐘~3小時。
這一船運往中國的美國大豆,是全球第一筆通過區塊鏈完成的農産品貿易,更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里程碑事件,預示著數字革命即將改變糧油及大宗商品市場。有專家預言,過幾個月或一年,最多兩年,這個世界會變得大不一樣,大宗農産品交易中或將普遍採用區塊鏈技術,進入數字貿易流程管理時代。
另一準備利用區塊鏈交易技術的是證券交易市場。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已與7家中央證券存管機構(CSD)簽署協議備忘錄,將通過共同合作展示如何在企業行動處理等交易後流程中實施分佈式簿記技術,包括表決和代理表決。
隨著交易的發展,歷史上貨幣歷經實物貨幣、稱量貨幣、信用貨幣(法幣)時代,目前最新的數字貨幣正浮出水面。而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將帶來顛覆整個傳統金融、物物交換、服務業等行業的技術革新。
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于2015年10月發了題為《Thetrustmachine》的封面文章,將區塊鏈比喻為“信任的機器”。區塊鏈基於數學原理解決了交易過程中的所有權確認問題,保障系統對價值交換活動的記錄、傳輸、存儲結果都是可信的。區塊鏈記錄的信息一旦生成將永久記錄,無法篡改,除非能擁有全網絡總算力的51%以上才有可能修改最新生成的一個區塊記錄。
如果互聯網技術解決的是通信問題的話,那麼區塊鏈技術解決的則是信任問題。區塊鏈是一種分佈式的不可變數據庫,理論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數百萬台計算機上,由所有人共享。其主要優勢是去中心化、無需仲介參加、過程透明、成本低、數據安全。由於區塊鏈技術解決了信任問題,它讓信用交易大大降低成本,並將在信用交易領域發揮極大優勢。
最早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是比特幣等加密數字代幣,隨著技術不斷成熟,其逐步和實體産業結合,目前已開始運用在數字版權交易、供應鏈管理、溯源上等。此次中美大豆交易開了大宗農産品在區塊鏈上交易的先河,引起了全球廣泛關注。(作者 路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