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的快速發展,已成為引領我國金融行業創新的重要力量。業內人士認為,科技和金融的融合發展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加強金融協調監管的宏觀背景下,如何切實發揮出技術的真正效能,將成為推動金融業全方位升級、漸進式發展變革的關鍵。
科技賦能:金融行業全方位升級
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傳統金融,科技的持續滲透正逐步改變其發展生態,驅動其不斷升級。其重要的表現之一,就在於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成果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實際上,中國的金融創新在多個方面已不遜於歐美國家。”重慶富民銀行行長助理兼首席戰略官李剛毅坦言,一方面,我國擁有世界領先的金融市場規模,金融資産體量巨大;另一方面,更新迭代的技術創新,如我國移動支付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
有一組數據足以説明問題:當前我國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已近150萬億元,居全球首位;畢馬威調查顯示,2017年,在全球十大最具創新能力的金融科技公司中,我國就佔據5個席位。
對此,南京金融資産交易中心董事長徐朝軍認為,當下我國金融科技和傳統金融創新正面臨著歷史性的發展機遇。金融科技對整個金融行業的改變,恰恰是科技不斷賦能的結果。金融科技不僅可以大幅提高金融服務效率,降低融資成本,還可以在金融反欺詐方面發揮作用,降低金融風險。
“未來,金融科技會把金融變成一個新物種,這是它賦能以後産生的一個新變化。”李剛毅表示,商業銀行營業網點的不斷“瘦身”就是例子。未來,銀行不會依託營業網點來擴張業務,線下的營業網點可能會轉化為線下的俱樂部和咖啡館。不同於以往線下網點獲取資金,而是通過建設消費場景來獲取流量,以新消費的模式切入場景,並與消費金融公司展開闔作,從而對線下金融業務的發展模式進行創新。
此外,有業內人士表示,對於互聯網來説,其發展上半場的主體核心是連接,下半場就是數據化、智慧化。從這一層面來講,金融科技對金融的賦能是全方位的。如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小微企業和核心企業的合作,就是基於核心企業為其做好業務數據化和數據資産化,然後再將數據資産金融化。若沒有金融科技的助力,上下鏈條很難協調。
深耕技術:推動科技成果商業化落地
誠然,技術對金融賦能的力量不可小覷,但用技術來推動金融行業的深入變革也並非輕而易舉。恒昌利通CEO秦洪濤坦言,對新金融業態而言,未來,科技的力量還需進一步挖掘,比如在應用場景上需持續深耕,以此推動最新的科技成果成功商業化落地。
比如,當前區塊鏈概念的熱度正急劇提升,被認為是有望引發第五輪顛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術。如何應用好區塊鏈這一新科技推動金融業革新,已成為當下業界普遍關注的話題。
有分析人士表示,區塊鏈和互聯網一樣,也會成為一個底層的基礎設施,但是目前來看,其發展還不成熟。區塊鏈技術最難的還是商業化落地,需要結合具體的産業具體研究和設計,才能推動商業模式的變革。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投資合夥人胡啟林表示,目前來看,業內比較看好區塊鏈在場景端和應用端方面的應用,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區塊鏈帶來的智慧合作將替代20年前比較流行于各個行業的EDI(電子數據交換協議);二是供應鏈金融可能將成為數字貨幣之後第二個實現科技成果商業化快速落地的場景。
此外,還有業內人士認為,除了科技創新以外,組織創新和模式創新對於金融機構來説也非常重要。如果只有科技創新,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組織架構體系,如研究院、實驗室等技術孵化器,科技創新成果的落地仍存在一定難度。
擁抱監管:金融創新還需堅守底線
在康曼德資本董事長丁楹看來,科技賦能金融這種創新並非顛覆式的,而是一個漸進式發展的過程。“金融擁抱科技,以漸進的發展方式較為穩妥,因為可以看見往前走的每一步。”
雖然金融科技對整個金融行業的改變是浪潮式的,但在這一過程中,也不乏出現一些“偽金融”和“毒金融”肆意滋生,攪亂了金融業的發展秩序。
實踐已證明,金融創新離不開金融監管,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的創新需要在融入監管、擁抱監管的基礎上,審慎走好發展創新的每一步。
近兩年來,我國金融“嚴監管”的發展態勢愈發明顯,對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整治力度加大,相應的監管條例和細則也悉數落地,為凈化金融環境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秦洪濤坦言,這給互聯網金融及傳統金融行業帶來的變化和挑戰都比較大,金融機構或是金融科技企業都需做到積極擁抱監管,同時,也需要專注于自己的本業,將業務風控做好。
但是,金融監管步伐的加快,並不意味著金融創新“一管就死”。徐朝軍表示,實際上,每一次監管都會帶來一次金融創新的機會。
對於日前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公佈的《互聯網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自律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捷越聯合創始人王曉婷表示,《公約》的出臺,是推進催收行業規範和良性發展的里程碑事件,預示著一個強監管時代的到來。對於企業而言,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依託的科技創新型企業的優勢將進一步凸顯。
王曉婷進一步解釋説,企業內控管理依託大數據技術的深化應用,不僅能夠支撐完善、嚴格的內控管理制度,還能夠通過數據分級管理,增強數據保密性,從而切實保護債權人、債務人及相關當事人的隱私權。又如在保障催收方面,依託人工智能技術建立的電催系統,則能有效規範催收人員開展相應催收活動。(記者 陳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