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國媒體聚焦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 近距離探索300萬年前農耕文化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9-10-22 10:29:00

  國際在線陜西報道(陳鏘):6月27日上午,“壯麗70年·見證新陜西”——踏尋涇渭·“一帶一路”主流媒體聚焦高陵大型採訪活動在西安市高陵區啟動,由來自印度、馬來西亞、尼泊爾、巴基斯坦、斯裡蘭卡等國家的外媒記者組成的採訪團,走進高陵場畔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感受關中地區悠久的農耕文化和民俗風情。

外國媒體聚焦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 近距離探索300萬年前農耕文化

  外媒記者參觀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 攝影 張紅雨

外國媒體聚焦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 近距離探索300萬年前農耕文化

  外媒記者觀看農耕展品 攝影 張紅雨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採訪團一行走進農史區,用鏡頭記錄人類農業文明變遷的發展符號。據悉,農史區記錄了六七千年前人類所用的石器、農耕用具、狩獵工具、部落兵器等工具。外媒記者們紛紛被陳列的各式各樣的農業工具吸引。

外國媒體聚焦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 近距離探索300萬年前農耕文化

  外媒記者記錄陳列展品 攝影 張紅雨

  “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主要講述黃河中下游的文化,記錄了人類300萬年前採集漁獵的生活方式以及12000年前農耕文明出現後,人類培育農作物和馴養動物的歷史符號。”高陵場畔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館長閆國新介紹道。據了解,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記錄的農業文明一直沿革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要想了解一個地方的發展故事,首先就要去博物館走走。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分為農耕文化展示區、明清手工作坊街、關中民俗遊戲園、關中文化長廊、關中大戲樓等六大板塊,佔地4000平方米。各版塊展館存放的展品涉獵農耕、水利、加工、日常生活、運輸等多方面3000多種30000余件“農耕老物件”,是這片土地上的“活化石”。

外國媒體聚焦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 近距離探索300萬年前農耕文化

  孟加拉國《太陽日報》記者伊納姆·哈桑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 攝影 柳洪華

  “參觀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後,我可以想像得到在遠古時代,人們在這裡生火、耕種,我很高興能看到這些遺留下來的文化符號,可以了解到居住在中國西北的人類文化歷史。”孟加拉國《太陽日報》記者伊納姆·哈桑在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時説。伊納姆·哈桑還表示:“孟加拉國也有類似的博物館,收藏的東西也很豐富,未來有機會,我希望能去中國更多的博物館。”

外國媒體聚焦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 近距離探索300萬年前農耕文化

  《今日巴基斯坦報》記者比拉爾·艾哈邁德·薩博利參觀農業生産用具 攝影 張紅雨

  “涇渭屬流於前,山原遙峙于後。”渭北大地演繹著源遠流長的農業文明,涇渭二水的潤澤,滋養了高陵的農耕文明。作為中國歷史悠久的古縣之一,冠蓋三秦的高陵區得水而豐饒,位於高陵場畔的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不僅是高陵農耕文明的見證,更是關中地區人類文明發展變遷的立體符號。

外國媒體聚焦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 近距離探索300萬年前農耕文化

  高陵場畔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館長閆國新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 攝影 柳洪華

  博物館是一個地方的“百科全書”,上察古今興衰,下觀平民生活,文物的“魔力”就在於此。從2016年1月1日開館到現在,高陵場畔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經過了三年多的發展。在館裏,“農人”“農物”“農事”“農技”的歷史脈絡清晰可見,農耕器具、水利工程也在不斷嬗變。

  閆國新説:“‘大關中’是一個整體,北到銅川,東到潼關,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一步,高陵場畔將深化農耕文化內涵,以黃河中下游的農耕文明為主完善産業集群,在未來,一個記錄人類農耕文化的博物館集群將誕生。”

編輯:尹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