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慶長壽:詩與遠方相遇的旅遊圖景
重慶日報  2019-12-19 14:52:06

  原標題:城市峽谷、懸崖天街、鄉愁纜車…… 不一樣的長壽旅遊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12-19-008-249896-1

三洞溝峽谷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12-19-008-249896-2

長壽纜車 攝/劉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9-12-19-008-249896-3

三洞溝石筍 攝/廖濤

  世界罕見的城市峽谷、存世千年的懸崖天街;新中國最早自己設計和施工的水電站、三峽工程的第一個設計方案……

  可能很多人都不會知道,這些描述會來自我們的城市——重慶長壽。沿著人文的脈絡走進長壽,你會發現,這裡有太多的歷史可感,有太多的故事可尋,有太多的文化可追。

  詩和遠方的相遇,在長壽未來的旅遊圖景中,碰撞出全新的色彩——旅遊資源與文化內涵的深度相融,為長壽旅遊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口。

  旅遊資源與文化內涵的深度相融

  “迤邐遠來的長江水抵達這裡,突然就變得有些懶洋洋的柔軟,江面開始寬闊,鷗鳥斜飛,風有了戀愛的溫度……”

  作家李海洲的這一段文字,為長壽定下了些許溫潤的基調。

  與傳統印象裏的遼闊壯美有些不同,作為三峽遊的第一站,長壽開啟的除了自然風光,更添了充滿小清新的人文風情,使之成為詩畫三峽裏很不一樣的存在。

  三峽,長江母親河最華彩的樂章。三峽庫區的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也一直深受黨中央的重視與關懷。

  在重慶市打造旅遊升級版,建設國際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的宏大篇章中,“三峽”更是被作為一張金字招牌,要求充分突顯三峽文化厚重底蘊、高峽平湖壯麗奇觀和山清水秀自然生態,通過一體建設、區域協作,將其打造為國際旅遊産品線。

  在這條黃金線路上,長壽迎來了黃金機遇。

  “作為主城出發遊三峽的首站,長壽既有區位的優勢,也有資源的稟賦,我們要做的是進一步整合併激發出這些資源活力,讓歷史説話,為旅遊賦能。”長壽區文旅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長壽的資源,絕非只有秀拔蒼雄的菩提山、煙波浩渺的長壽湖……撇開這些大眾耳熟能詳的著名景點,長壽還有更多藏在深閨的“寶藏”有待挖掘——在它們身後,無一不是與當地厚重的歷史及文化有著深切的呼應。

  “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我們要不斷加強文化和旅遊資源的匯聚整合,由‘簡單相加’向‘深度相融’轉變,著力挖掘長壽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外擴文化資源市場功能,加快推進文化與旅遊産業的深度融合。”該負責人表示。

  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在文旅融合的國家戰略背景下,生態環境的改善無疑為長壽文旅賦予了更高的價值。數據顯示,截至12月8日,長壽區2019年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291天,優良率85.1%,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0.5%;長江、禦臨河、龍溪河長壽段水體穩定在Ⅲ類水質以上,桃花河平均水質達到Ⅳ類,並保持持續向好的態勢,“天藍、水清、山綠”已經成為長壽生活的常態。

  生態環境“打底色”,詩和遠方走到一起,將為長壽旅遊描繪出怎樣一幅新圖景?

  水利遊和三峽遊的美麗相遇

  長壽城區東北隅,一條落差達160米的深溝峽谷時常在升騰的薄霧間營造出一派仙境神韻——峽谷之上,城市高樓鱗次櫛比;而懸崖之下,三條瀑布飛流直下,攜一路奇險,匯入長江。

  峽谷是世界上最壯美的景觀之一。城市峽谷,即使放眼全球也不多見。長壽則極其幸運的擁有這樣一個橫陳于城市中心的絕世景觀。

  於是,在長壽旅遊的新圖景中,這個被稱為三洞溝的城市峽谷成為一個重要看點。隨著它的開發建設,眾多藏匿其間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得以浮出水面。

  三洞溝是長壽有史記載的古八景之一,曾留有“兩路桃花香七里,桃源三洞出仙家”的美妙描述。

  這條狹長深溝全長2.4公里,溝內有三口岩洞、三條瀑布,峽內的竹、石、芭蕉、桃李、瀑布、人家相映成趣,仿若世外桃源。

  有專家分析,這種都市立於峽谷之上,城市與峽谷、城市與原生態鄉村只有一崖之隔的景象,在全世界都十分罕見。而三洞溝的另一個巨大價值在於,它和周邊旅遊資源可以形成一個緊密而豐富的聯合體,以三洞溝為軸線,不到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著三倒拐老街、定慧寺、黃草峽等數十個自然、人文景點——串點成線,連線成面,長壽三峽遊的內涵,將進一步豐滿。

  在三洞溝的那些隱秘過往中,有一段關於水電工業的歷史不得不提。

  1958年3月5日,周恩來總理視察獅子灘水電站時,特別問起“桃花溪電站還在不在?”他關心的桃花溪電站正在三洞溝。

  三洞溝峽谷的三級瀑布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民國二十六年(西元1937年),長壽扇沱人王紹吉在三洞溝二洞旁建成“恒星電廠”,開創了長壽水電事業的先河,成為中國最早創建的水電站之一。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用電需求大幅上漲,於是國民政府接管“恒星電廠”,改由留美回國的著名水電專家張光鬥重新勘測、設計。

  1941年8月,桃花溪三洞溝發電站建成,裝機容量達到876千瓦。這是張光鬥設計的第一座水力發電站,亦是中國政府投資修建的第一座水力發電站。

  而後,經過國民黨逃亡時的炸毀,新中國成立後的修復,桃花電站至今保存完好,運行正常,並成為中國電力工業歷史博物館。

  長壽的水利文化還不止於此。

  沿三洞溝往下,有一座人稱“萬里長江第一寺”的定慧寺。這裡曾是抗戰大後方水電工業的領導中樞,是全國水力發電工程總處駐地。而在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建設中,這裡被作為長江三峽水電工程的早期運籌中心,三峽工程的第一個設計方案《薩凡奇計劃》就誕生於此……

  水利遊、三峽遊,如此完美的在長壽契合到了一起,成就了一段美麗的相遇。

  老街與新城的奇妙相通

  相遇,總是讓人期待的。

  就如同三洞溝的水擁入長江的時候,在交匯處遇到了三倒拐。

  三倒拐是長壽新城與老城河街的通衢大道,是三峽庫區長江沿岸保存最為完好的古街區。

  拐,意為彎道。這條全長2.5公里、高差165米、石梯2000余級的“拐”,究竟是怎樣的曲折幽深,從當地一句“爬三道拐通身汗,下三道拐腳打顫”的俗語中就可想而知。

  在詩人那裏,三倒拐被稱為懸崖天梯;在歷史學家那裏,三倒拐被稱為長壽天街;在建築專家那裏,三倒拐是罕見的山地民居建築群。

  拾級而上,大青條石鋪就的街道寬闊古樸,彎彎曲曲的街面時而陡峭時而平緩,兩邊的房屋和商鋪清冷幽靜,處處透著時光的氣息……三倒拐,仿佛一個神奇的通道,在地理上連接老城和新城,從心理上延伸過去與現在。

  據考證,三倒拐存世已有千年。其建築大都為清末民初川東民居風格。這些樓房依次佇立在青石板街道兩旁,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更妙的是,這些房屋的佈局大多都為前店後院。穿過暗淡的店舖過道,裏面的小四合院別有洞天。

  而這樣的房屋結構與三倒拐曾經的商貿繁盛密不可分。

  因為緊鄰長壽河街老碼頭,三倒拐因水運而興。上世紀60年代以前,這裡商賈雲集,市聲喧騰,上上下下的行人摩肩接踵,熱鬧非凡。尤其是從抗日戰爭直到解放初期公私合營之前,河街成為重要的工業基地,街上僅鹽、茶、糖等各種店舖就有100多家。

  至今,在三倒拐的街巷中,依然能夠尋到當年的繁華盛景。三倒拐18號是著名的曹家百年老屋,曹氏木匠在長壽幾代傳承;黃家院子,解放前曾是三倒拐最大的鹽鋪,距今約有200年曆史;八角井是三倒拐的工業區,解放前,赫赫有名的民族資本家劉克明開辦有米廠和紗廠,同時創辦了安定紙廠和泰康麵粉廠……

  巴渝文化、抗戰文化在三倒拐深度交融,讓老街在清冷的寂寥中,依然涌動著很多鮮活的歷史文化基因。

  讓歷史説話,讓文物説話。沉寂已久的三倒拐,將因為老街項目的啟動重新煥發生機。

  據長壽區文旅委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的三倒拐,將通過引入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工作室等形態,以文物、藝術來展示巴渝文化,凝結山城記憶。

  王萃 王靜 王美蓉 圖片除署名外由長壽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提供

  一座纜車牽扯城市鄉愁

  小城長壽建在山脊,連接江邊到山梁之間的是一條陡峭的斜坡。

  1964年,這條斜坡之上,一種神奇的交通工具——纜車開始緩慢運行。

  作為山城重慶特有的交通形態,長壽纜車與曾經的渝中區望龍門纜車、兩路口纜車、臨江門纜車、儲奇門纜車一樣都是依山而建,靠纜繩上下運行,穿行于江邊,交匯于山腰。

  不同的是,這條由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設計的纜車充滿了美感和想像力——長282米,中部交叉,垂直高度達110米,這也使其成為國內軌道最長、坡度最陡的地面客運纜車。

  在公路運輸那不是那麼發達的時候,長壽纜車年運量高峰達980萬人次,日高峰3萬人次,累計運送20億人次,成為城、河兩地溝通的“命脈”。毫不誇張地説,它曾經是長壽的城市符號,貯滿了長壽人的集體記憶,牽動著長壽人的濃濃鄉愁。

  而今,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長壽纜車依然在慢慢悠悠地行進。

  只是與過去純粹的交通工具有所不同,如今的纜車,以一道獨特的旅遊風景線回歸到大眾的視野,吸引了眾多長壽本地乃至外地遊客前往打卡,找尋曾經的鄉愁記憶。

  一眾景點積澱城市人文

  以三洞溝、三倒拐為主線,在長壽旅遊的嶄新版圖上,還有眾多的看點等待著進一步的探尋與挖掘。

  東漢崖墓群——位於三倒拐銅鼓坎東側大東門外懸崖上,是東漢到六朝時期的墓葬。崖墓群均為石壁鑿洞而成,共有7穴,佔地2000平方米。

  懷清臺遺址——巴清即巴寡婦清,姓不可考,遂以巴為姓,長壽人。中國最早的女企業家,傳説家財之多約合白銀8億萬兩,又赤金580萬兩等。曾出鉅資修長城,為秦始皇陵提供大量水銀。

  桓侯宮——位於鳳城街道白塔村,也叫張飛廟或者張爺廟,是長江三峽庫區除雲陽桓侯宮(張飛廟)外,又一座紀念張飛的寺廟。現存主體建築為清代康熙四十八年及咸豐七年所建,由山門、正殿、廳堂、配殿組成。

  青龍嘴古建築群——位於長壽區鳳城街道東街社區新橋頭旁,建築群包括江西廟、王爺廟(紫雲宮)、葉氏民居、殷氏民居、青龍閣共5處古建築。

  國民政府軍政部第十一陸軍醫院——位於長壽區原第一中學校內,係清雍正六年建築,名鳳山書院。1938年改作第十一陸軍醫院,作為大後方野戰醫院,專門收治從抗戰前線下來的國民黨傷員。

  國民政府聯合勤務總司令部兵工署26工廠(現長化總廠)——1945年1月建成投産,生産氯酸鉀、氯酸鈉,最高時年産量415噸,為抗戰提供了大量的高級軍用炸藥。作為工業遺址,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黃草峽——長江流經巴渝地區的一段重要峽谷,位於長壽與涪陵交界處,峽長2.5公里。唐朝詩人杜甫、白居易、元稹等都曾在詩中咏讚過黃草峽。沿黃草峽溯江而上,大江北岸,如同珠串似地散佈著瓦罐窯、赤甲山、桓侯宮、和尚墳、白塔等名勝古跡。

編輯: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