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昔日,駝鈴聲聲,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三秦大地上演繹了萬國來朝的輝煌;如今,面向世界,緊抓機遇,陜西正努力打造內陸對外開放新高地,譜寫追趕超越新篇章。站在對外開放的最前沿,陜西開放且包容,城市魅力不斷釋放。隨著“城市遠洋”步伐的加快,陜西日益彰顯出“國際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海內外的行業精英進駐。結合陜西當下發展,國際在線陜西頻道特策劃“陜西 我們來了”專題報道,通過走近“新陜西人”,聆聽其與陜西共同發展的故事,向世界展示陜西的新活力、新形象。
國際在線陜西報道(趙浚喆):“陜西是一本書,我可以在這裡的古建叢中尋味歷史,也可以從科技發展中領略創新,陜西的包容讓傳承與創新完美融合。”就讀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電”)的塔吉克斯坦留學生沙龍笑著説。待得越久,對陜西越發著迷,沙龍由衷地感慨:“想了解中國,必須從陜西開始。”近日,國際在線陜西頻道走進西電,了解沙龍和陜西的“不解之緣”。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塔吉克斯坦留學生沙龍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 攝影 趙浚喆
初見沙龍,是在坐落于終南山腳下的西電長安校區。這位1999年出生的大男孩很健談且愛笑。走在冬日的校園裏,沙龍“主人般”介紹著西電校園的一草一木,他摸著被凍紅的鼻頭,哈著白氣打開了話匣子:“在西安,天氣很‘極端‘,夏天過渡到冬天可以不跟秋天‘打招呼’。”不過他直言早已適應且愛上這略微“個性”的天氣,並用上他最近學的成語——“愛屋及烏”來形容。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沙龍對陜西的熱愛可以從他沒來中國之前説起。沙龍的父親在中國一家科技公司的塔吉克斯坦分公司任高管,因此沙龍對中國文化可謂是耳濡目染,並埋下了“決心要來中國看一看”的種子。
“你想來中國讀書嗎?”父親的這句話讓正讀高中的沙龍等了好久。當他又得知可以選擇來西電讀書的時候,更是興奮不已。早在20世紀60年代,西電就以“西軍電”之稱蜚聲海內外。心中本就已有答案的沙龍,結合自身專業喜好篤定地選擇了西電的計算機科學專業。
入學之初的場景,沙龍依稀歷歷在目。老師們的無微不至和同學們的熱情友善,讓沙龍從踏入西電那一刻起就感覺自己“好像以前就生活在這裡”。後來,沙龍表示這種感覺不僅存在於校園,他表示:“陜西人民的好客和直爽跟我們家人的性格一樣,讓我絲毫感覺不到自己在‘國外’,像回到了家一樣。”沙龍了然,從“鑿空之旅”到“一帶一路”,陜西的開放與包容由來已久,生活在這裡的“老陜們”已將這種秉性烙在血脈,默默傳承。
最讓沙龍“迷戀”的是西安的古建。“一開始,我錯把城墻認作了長城。”沙龍笑道。在大雁塔下佇立靜思,在回坊品味經典,在鐘樓聆聽時空的迴響……陜西的歷史遺跡,讓沙龍真切感受到了中國底蘊豐富的歷史文脈。在他看來,兼顧城市創新發展的前提下,這種傳承彌足珍貴。
沙龍作為學生代表在學校2020年留學生“溫暖中國”迎新年活動中發言 供圖 粉巷視覺
雖然沙龍已經在陜西生活兩年多了,但是他對這裡依然充滿了好奇與熱情。他介紹道:“在陜西西安,乘坐地鐵和公交可以用‘通關文牒’(一種西安公交地鐵卡文創産品),也可以掃碼支付。”沙龍會把諸如此類在陜西見到的許多趣事分享給遠在塔吉克斯坦的親朋好友,他戲稱自己是陜西文化的“傳播使者”。
沙龍(左一)和其他塔吉克斯坦留學生在活動現場展示本國特色美食 攝影 陳大明
據沙龍介紹,他們家鄉的朋友因抵不住來自陜西的“誘惑”,在2019年暑假“飛”了過來。他帶著朋友一邊逛吃,一邊介紹陜西的風土人情、歷史人文,那時的沙龍儼然是個“老陜”。此番遊歷,也讓他的同學堅定了來陜西生活,來西電深造的信心。
愛玩的沙龍在學習上從不含糊,跟著老師開發程式、研發小遊戲樣樣不落下。沙龍驚嘆于中國科技創新的發展速度之快,用他的話説:“在未來,科技可以賦能經濟社會的發展,科技離不開創新。在陜西、在西電,正好有著發展創新的沃土。”
談及未來沙龍自信滿滿 攝影 李歐
沙龍憧憬地説道:“我會努力學習好專業課,爭取在西電讀研、讀博,也借機讀一讀陜西這本‘大書’。”沙龍表示,讀“懂”後,他願作“一帶一路”上陜西文化的“傳播使者”,回國後,把他在陜西學習生活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更多人了解陜西,來陜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