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山“千米長宴”為何越辦越火
一月十八日中午,第十五屆中山古鎮“千米長宴”活動現場。通訊員 蘇盛宇 攝
1月18日中午,第十五屆中山古鎮“千米長宴”開席。重慶日報記者從現場獲悉,當天共擺宴席860桌,超過2019年600多桌的記錄,再次創下歷史新高。
説起來,這“千米長宴”可謂年年大同小異,可中山古鎮為何僅憑“這一招”,就能讓“千米長宴”對遊客産生如此濃厚而持久的吸引力、越辦越火?
政府取消補貼,遊客反而更多
“這屆‘千米長宴’的火爆程度完全超出了我們的預料!”江津區中山鎮原文化站站長劉棟林告訴記者,中山“千米長宴”于2005年舉辦第一屆。10多年來,為調動商家和遊客積極性、推動古鎮旅遊發展,鎮政府對“千米長宴”活動一直給予補貼政策,一般一桌補貼3個菜。
從今年開始,鎮政府決定取消補貼政策,以適當減少人流,減輕安保壓力。但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來吃長宴的各地遊客,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比往年更多了。
在“千米長宴”開席前幾日,古鎮商家所接到的遊客訂餐需求,已遠遠超過商家的接待能力。無奈之下,鎮政府只好協調中山新街、中咀的農家樂、飯店等商家參與接待。
在18日“千米長宴”開席當天,仍有不少自發前來的散客提出訂餐要求。鎮政府只好臨時抽調人員,又在古鎮外安排了16桌宴席。
因此,這一屆的“千米長宴”已不僅僅局限于中山古鎮,周邊地區也成為“千米長宴”新的舉辦場所。
吸引力主要來自“年味”二字
劉棟林認為,中山“千米長宴”能産生持續的吸引力,其主要原因可能來自“年味”二字。
中山“千米長宴”不僅是中山古鎮的一項傳統,也體現了中國農村千百年來的過年習俗。
過去,中山一帶的農民和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一樣,在過年期間,都有吃“轉轉飯”的習俗,今天大哥請吃飯,明天二哥請吃飯,一大家族的人,都輪流著請吃飯,有的能從臘月二十四吃到正月十五。
中山古鎮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前面臨河、後面靠山,只有一條又窄又長的街。過去吃“轉轉飯”時,十里八鄉的親戚都來了,家裏坐不下,就只好擺在街上吃。因為古鎮上往往同一天有很多家人請吃“轉轉飯”,桌子就在街上一字排開,首尾相連,形成“千米長宴”的場景。
因為街道狹窄,為了傳菜方便,由此還形成“打盆”這一獨特技藝:傳菜的人頂著一個長約2米、寬約20釐米的木托盆,可將9份熱氣騰騰的菜肴盛放在木托盆,傳菜的人將其頂在頭上,飛快地穿梭于席間,為大家上菜添飯。
劉棟林説,隨著社會的變遷,過年吃“轉轉飯”的盛況,現在已在農村難得一見了。而中山“千米長宴”仍舊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這種傳統,使人能在濃濃的“年味”中找到兒時的記憶,體會到濃濃的鄉愁。“中山‘千米長宴’必然會越辦越火。”
將嘗試引進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
“第十五屆‘千米長宴’的成功舉辦,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中山鎮黨委書記唐曉敏告訴記者,在政府取消補貼的情況下,中山“千米長宴”反而辦得更火,讓他們堅定了市場化轉型的決心。他們將嘗試引進公司,對“千米長宴”活動及其品牌進行市場化運作。
他表示,經過連續舉辦十五屆中山古鎮“千米長宴”活動,中山古鎮“千米長宴”在市內外已具備很高的知名度,已具備一定的品牌價值。引進公司運作後,既可將其辦成一項旅遊産品,又可開發特色文創産品,還可開發其廣告行銷功能,從而使中山古鎮“千米長宴”品牌價值得到有效開發,推動“千米長宴”活動越辦越好。(記者 周雨 實習生 劉玉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