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互聯網+汽車金融峰會”在北京舉行,併發布《中國互聯網+汽車金融年度發展報告2016》。數位業內人士表示,汽車金融行業正吸引各路資本進入,未來或像個人網貸平臺(P2P)般呈現井噴式增長,當前汽車金融業務的靈活性還不夠,未來在業務模式、獲客方式及風控方面應採取“互聯網化”等創新模式,提早佔領行業的細分領域。
汽車金融市場廣闊
據央行統計,2012年,汽車金融市場規模達到了3920億元,年增長速度超過30%。2014年,汽車金融市場規模已超過了7000億元,2012~2014年年複合增長率已超過33.6%,汽車金融滲透率已超過20%。從新車市場、二手車市場到汽車後市場,整個市場每年的業務規模為數萬億元之巨。
從百度、阿裏、騰訊、京東(BATJ)到新興的樂視、小米等互聯網巨頭,都對汽車領域充滿了興趣,紛紛展開佈局。隨著巨頭入場,將為行業注入新的活力,並將加劇行業競爭,並購整合將愈演愈烈。
據悉,我國汽車金融行業的市場參與者主要由商業銀行、汽車金融公司、融資租賃公司、 保險公司和互聯網金融公司等主體構成。
銀行仍居主導地位
目前,商業銀行是汽車金融行業的主要參與主體,但由於汽車金融業務較傳統企業金融業務零散,因此並未吸引國有大型銀行過多介入。在此領域涉足較多的是以平安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和浙商銀行為代表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依託于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幾乎涉足了汽車行業全産業鏈的金融服務領域。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僅庫存車融資一塊,銀行對經銷商融資投放的表內外餘額已超過5000億元,合作經銷商數量近8000家,成為廠家向經銷商批發車輛的首選融資方式。雖然近幾年國內汽車銷售增速趨緩,但由於整體銷售規模已經突破2000萬關口,此類業務在未來一段時間仍然是銀行的重點業務。
不過,由於近幾年經銷商數量大幅增加,使得經銷商利潤大幅下降,部分經營不善的經銷商陸續出現退網或倒閉的情況。業內人士表示:“在出現大量的不良貸款之後,銀行對經銷商的準入門檻也逐步提高,由之前的粗放型規模增長轉為精耕優質經銷商集團,通過綜合授信或兩方授信的模式,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拓展新的盈利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商業銀行對經銷商庫存車融資業務的收緊也為新興的金融主體提供了進入機會,部分在銀行難以獲得授信的經銷商轉而向融資租賃公司或互聯網金融公司尋求短期的資金支持。
汽車融資租賃三大優勢
數位業內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分析稱,汽車融資租賃相對汽車消費信貸具有三方面的優勢:第一,融資租賃公司隸屬於商務部監管,並沒有銀監會對於汽車消費貸款首付款比例和貸款週期的業務限制,産品設計更加靈活,租賃到期後消費者往往可以選擇買斷殘值或按殘值進行同品牌升級換代,大大提高了品牌對於消費者的綁定程度;第二,隨著各大城市陸續推出限購限牌政策,融資租賃公司為暫時沒有購車資格的消費者打開了通道;第三,融資租賃公司具有增值稅抵扣的政策紅利,同時,對於外資入股的融資租賃公司,可以按照外資出資額進行一定比例的境外融資,獲得境外低成本資金,增加其盈利空間。
根據德勤的調研統計,截至2014年末,國內汽車融資租賃的滲透率約為2%,較北美成熟市場超過50%的融資租賃滲透率相差甚遠,廣闊的市場空間也吸引了大量資本開始佈局這一領域。
P2P車貸業務集中度高
據零壹研究院數據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年底,涉及車貸業務的P2P平臺有891家,其中以車貸為主營業務且仍在正常運營的平臺約200家。2015年度,車貸行業整體交易規模在580億元左右,較去年增長28.9%。
值得注意的是,交易規模排名前20名的P2P,其合計規模佔整體行業的62.1%,具有高集中度的特點。
整體而言,汽車是典型的優質資産,具有額度小、週期靈活、便於定價、處置方便等優勢,因而在P2P借貸行業越來越被重視。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稱:“對P2P來説,只要前期風控措施到位,哪怕出現風險事件,也可以通過汽車資産快速變現抵禦壞賬損失。”
長期以來,提到汽車金融,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貸款買車和抵押貸款,如今隨著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以及後市場的興起,賦予了汽車金融更豐富的內涵。目前,消費者對車輛購置稅、車輛保險費、維修保養費用等方面極其關注,這些産品與服務還難以得到全面滿足。通過“互聯網+汽車金融”,有望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組合産品。
此外,“汽車産品更新換代不斷加速,人們對汽車的概念不再是固定資産,而是消費品。”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尤其是年輕消費群體並沒有興趣長期使用同一輛汽車,他們總是青睞更新潮、更先進的汽車産品,而互聯網汽車的落地將加劇這一風潮。這意味著,在傳統汽車金融的基礎上,隨著年輕消費群體逐漸壯大,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消費貸款、消費類融資租賃為亮點的汽車消費金融將日益發展壯大。(證券時報記者 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