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媒體行走進淮安:看農村發展新風貌
2018-01-18 13:52:51  |  來源:國際在線  |  編輯:羅毅

  國際在線江蘇頻道報道(張袁):農村變農場、農民變市民、泥腿子變上班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村民的努力和堅守。1月17日,“新時代 新夢想”江蘇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來到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探訪棉花莊祖孫三代女掌門及劉老莊村黨總支書記朱林,分享他們對新農村建設的貢獻,看淮安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驗與步伐。

  祖孫三代女掌門:科學種植走上致富之路

  走進位於淮安市淮陰區棉花莊鎮軍田村的綠源辣椒種植專業合作社,“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幾個大字映入眼簾。據了解,自1987年以來,劉桂蘭帶領女兒李建梅和孫女金婷婷相繼創辦了綠源辣椒種植合作社、武梅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和“幸福快車”家庭農場,搞辣椒制種、果蔬大棚和生態採摘,演繹出一個又一個創業傳奇。

(已過審 原創 本網專稿 江蘇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專題 焦點圖 三吳大地淮安)媒體行走進淮安:看農村發展新風貌(條目標題)媒體行走進淮安:看農村發展新風貌

李建梅(左一)、金婷婷(左二)、劉桂蘭展示基地內無公害果蔬 張袁攝

  李建梅告訴國際在線江蘇頻道,基地創辦初期,在江蘇省農科院、全國婦聯等相關組織單位的幫助下,不斷摸索積累綠色食品的種植方法。目前,李建梅已經帶出了36個種植能手,他們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總種植面積約2300畝,年利潤超過1000萬元。李建梅表示,看見周邊老百姓富起來,是其祖孫三代人最大的喜悅。

(已過審 原創 本網專稿 江蘇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專題 焦點圖 三吳大地淮安)媒體行走進淮安:看農村發展新風貌(條目標題)媒體行走進淮安:看農村發展新風貌

李建梅(右)在田間指導村民種植技術 張袁 攝

  “一畝地需要18車牛糞作為肥料,成本就是4000余元。”李建梅表示,基地一直堅持科學種植,使用無污染、無害的農藥,農産品按時檢查,甚至在自己的基地裏建立了檢測室。基地內每一塊土地生産出的農産品都要送進實驗室進行檢測,檢測合格後方可上市出售。“農産品達不到檢測標準就是在害人。”李建梅説。

  李建梅坦言,搞農業種植難免遇見農産品滯銷情況,這也體現了農産品市場大數據分析的缺失,近年來,基地也在不斷探索,向農業委員會諮詢農業大數據,根據供需情況決定種植品種及數量。在農業生産方面,基地將繼續研究,致力於生態農業進一步精細化,加強産品口感。在銷售渠道方面,將進一步融入“互聯網+”,通過網絡銷售提升利潤空間,打造專屬品牌,將好的産品與更多人分享。

  劉老莊村:從經濟薄弱村到全區先進村的跨越

  淮安市淮陰區劉老莊村曾是劉老莊八十二烈士與日寇浴血奮戰的疆場。現有社會人口2005人,黨員55名,耕地面積3493畝。從2009年開始,村集體經濟從負債7.8萬元發展到盈利220余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000多元增長到1.8萬多元,實現了從經濟薄弱村到全區先進村的歷史性跨越發展。

(已過審 原創 本網專稿 江蘇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專題 焦點圖 三吳大地淮安)媒體行走進淮安:看農村發展新風貌(條目標題)媒體行走進淮安:看農村發展新風貌

劉老莊村發展建設模型 張袁 攝

  據了解,在發展過程中,劉老莊村從選準發展帶頭人入手,圍繞村黨總支書朱林記提出的“住房多層化、農民企業化、環境城市化、家園旅遊化”的目標,主要從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激發黨員活力三方面狠下功夫。將3493畝土地由傳統農業全部流轉為四個千畝連片的高效農業,即千畝日光能大棚、千畝果樹採摘園、千畝光伏太陽能發電、千畝精品苗木園。同時建起300名工人上班的食用菌廠、280名工人上班的正雄製衣廠,以及影視基地、跑馬場、大陽生態園等。農民(包括中老年人)就近上班就業,收入拿“四金”,即土地租金、上班薪金、政府補金和入股股金。劉老莊村逐漸轉變為領導認可、群眾滿意的無水分小康村。

(已過審 原創 本網專稿 江蘇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專題 焦點圖 三吳大地淮安)媒體行走進淮安:看農村發展新風貌(條目標題)媒體行走進淮安:看農村發展新風貌

劉老莊村黨總支書記朱林 張袁 攝

  朱林透露,未來3年中,劉老莊村發展目標是打造國家級生態村,打造劉老莊電商一條街,打造高效農業向綠色園藝觀光休閒農業的轉移,打造劉老莊一日遊。將以實際行動落實精神,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