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更新 南京探索新模式
新華日報  2020-07-22 18:17:49

  原標題:安置方式多樣 政策支持給力 城市更新,南京探索新模式

  7月21日,在南京市秦淮區石榴新村,新華日報記者看到兩三層的老舊樓房“並肩”而立,房屋外立面破損嚴重,腳下路面坑洼,頭上管線交織。一米多寬的巷子裏挂著“共商共建共治 建設美麗家園”大紅橫幅;幾個小門面臨時用作片區改造工作辦公室,門上貼著各小組工作人員姓名、手機號碼、負責範圍。指著宣傳欄裏日期為2020年7月8日的《實施方案(討論稿)》,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第二輪意見徵詢已啟動。

  這是南京出臺關於居住類地段城市更新的指導意見後,步子最快的試點項目。

  5月中旬,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等部門聯合印發《開展居住類地段城市更新的指導意見》。相應的政策解讀中寫明,這一政策主要指導老城區中危破老舊居住類地段的改造工作,著力解決居住類地段改造中遇到的土地、資金等瓶頸問題,促進城市更新從傳統徵收拆遷模式向“留改拆”方式轉變。

  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産局安居工程管理處負責人告訴新華日報記者,從2008年正式啟動棚戶區改造,到2020年6月底,南京市棚戶區改造完成762個項目、3370萬平方米,惠及18萬戶群眾,“棚戶區改造一般有‘拆、改、整、留’方式,過去絕大部分是‘拆’。居住類地段城市更新,可以理解為棚戶區改造的升級版。一方面,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老城區幾乎沒有增量空間;另一方面,拆遷成本上漲,國務院嚴禁借棚改之名盲目舉債,住建部也表示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棚改這件事辦好。”

  老城區中危破老舊的居住類地段,居民往往是低收入人群,各地段具體情況也不同,有的還涉及文物,開展因地制宜、多樣化的更新,既降低改造成本,還能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同步進行文物保護、優化城市整體形象。

  為此,南京探索開展居住類地段城市更新,對地段進行精細化甄別,結合建築品質、風貌和需求目標,區分需要保護保留、改造和拆除、適應性再利用、可以新建的部分,通過維修整治、改建加建、拆除重建等“留、改、拆”模式,達到地段的有機更新。

  為了穩妥推進居住類地段城市更新,南京選擇石榴新村片區等幾個項目進行試點。石榴新村片區與新街口核心區的直線距離不足1公里,卻呈現房屋破舊、配套缺失、安全隱患多的“城中村”模樣。這個片區擬改造範圍佔地約1.6萬平方米,有私房也有公房,被分為“可拆建”“市政及綠地”“文物保護”3個板塊。

  新華日報記者看到,宣傳欄裏的《實施方案(討論稿)》寫明,堅持“民主協商、依法依規”的原則,充分徵求居民意見,讓廣大居民參與城市更新的全過程。房屋調查、居民意見徵詢、實施方案、簽約搬遷、選房安置等情況,都進行公示。房屋面積確定原則、安置方式等居民最關心的情況,也都一一列明。

  據悉,石榴新村第一輪意見徵詢中,超九成居民贊成改造。坐在家門口聽收音機的李先生對新華日報記者説,他出生在石榴新村,60年下來已經住慣了,現在一家五口住著,小孫女在附近小學讀書,他希望能夠原地安置。居民夏女士告訴新華日報記者,選擇什麼安置方式到時候再看,如果搬走的人多,她也選搬走。

  據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處介紹,城市更新鼓勵多元主體參與,由實施主體與居民簽訂更新協議,自願向管理部門申請參與城市更新項目。工作過程講民主,設立兩輪徵詢相關權利人意見環節,充分尊重民意,體現共建共治。

  此外,探索多渠道、多樣化安置補償,以等價交換、超值付費為原則,提供等價置換、原地改善、異地改善、放棄房屋採用貨幣改善、公房置換、符合條件的納入住房保障體系等方式,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與此同時,各部門從規劃、土地、資金支持、不動産登記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例如,考慮到更新項目普遍地塊小、分佈散、配套不足,在保障公共利益和安全的前提下,可適度放鬆用地性質、建築高度和建築容量等管控;為解決原地安置需求,可享受老舊小區城市更新保障房(經濟適用房等)土地政策進行立項;符合條件的項目,可享受相關稅費減免政策。

  在城市,不能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危破老舊住宅。規劃和自然資源、住房保障和房産部門受訪者均表示,“城市更新”的提出,體現了政府理念的更新。廣州已成立城市更新局,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2020年7月13日揭牌。更新理念、創新思路,多用“繡花”功夫,無疑有利於補上民生短板。(新華日報記者 徐冠英)

責編:路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