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醫院門診量還會“大”下去嗎
2018-01-22 11:03:31  |  來源:新華日報  |  編輯:羅毅

  原標題:大醫院門診量還會“大”下去嗎—— 請看全國權威人士在寧研討分析

  由南京江北新區管委會、江北新區生物醫藥谷等共同舉辦的“2018中國醫藥産業新年展望會”,1月20日-21日在南京舉辦。來自全國醫藥界、企業界、科研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就今年醫改形勢、醫藥産業發展、醫保政策等進行交流。

  大醫院門診量有所下降

  “大醫院門診量年年都在增長,而小醫院門可羅雀,這種現象不會持續下去。經過這幾年醫改政策引導,預計這個拐點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出現。”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王虎峰認為,根據他掌握的調查數據,近年許多三甲大醫院門診量增速都在減緩,而基層門診量年年在遞增。

  以醫改試點城市廈門為例,2016年廈門市醫院門診量同比下降3.13%,大量的常見病、多發病留在社區,患者基層醫院首診率超過85%,病人就診日趨理性,分級診療效果初步顯現。廈門醫院門診量“縮水”,是國內公立大醫院改革的一個縮影,去年北京、南京有的大醫院門診量下降10%以上。

  大門診量是大醫院收入重要來源,如果常見病這塊“蛋糕”被基層醫院切走,三級大醫院只看疑難雜症,其收入將銳減,那麼大醫院將如何維持運轉下去?王虎峰認為,解決這個問題要靠兩條路:一是調整目前大醫院服務價格。醫療服務價格長期以來被當作高壓線,不能碰,許多醫療服務價格還是計劃經濟年代制訂的,幾十年沒變,現在非改不可。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那麼大醫院必定會想方設法截留病人,分級診療就不能持續下去;二是加大政府對三級醫院投入,彌補大醫院門診量下降帶來的部分損失。

  隨著醫改深入進行、國家對醫療領域腐敗的嚴厲查處,以及“兩票制”(即藥品從生産廠家到批發企業開一張票,從批發企業到醫院再開一張票,擠掉中間流通環節水分)的推行,將來醫院、醫護人員收入都要通過合理、正規的醫療服務獲得,靠大門診量、大檢查、小病大治、開藥回扣等方式賺灰色收入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

  打包付費為患者減負

  近年來,國家對醫療衛生行業投入年年在增長。2009年至2015年財政對醫療衛生投入年均增幅超過20%。但許多患者仍覺得看大病既難又貴,百姓醫改獲得感不強。

  財政投入雖年年增,但病人看病費用也水漲船高。國家衛計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專家江芹認為,當前醫院普遍實行按項目收費制,病人做個檢查項目就得交一項費用,做的項目越多,收費也就越多。這會無形中使得醫生多開檢查、開大檢查項目,小病大治,讓老百姓多花錢。

  “對醫療支付方式進行改革勢在必行,門診將實行按人頭付費、服務單元付費、項目付費制;住院將實行按床日付費、日間手術付費等多元化付費制度;從後付費向預付費改革等。”江芹説,重點是推行按病種打包付費,如對某一種病,醫保支付一定數額的費用,醫院用超了自己貼、節余的歸醫院所有,這有利於對衛生資源重新分配、規範醫護人員的醫療行為和減輕百姓負擔。

  據江芹介紹,今後政府將對醫生開處方的“筆”管理越來越嚴,越來越細,約束醫生該做的檢查不能少、不該做的檢查不能做,從而控制醫療費用過快增長,使藥品、耗材、檢驗試劑成為醫院運營成本,而不是盈利手段。目前國家正在三明、深圳等地進行醫療支付方式改革試點,不久後將大範圍推廣。

  新藥研發利好惠及患者

  “我國絕大多數化學藥品是仿製藥,而不是原研藥,未來這方面存在著巨大空間。”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説,近年來基因檢測、新型疫苗、生物技術療法、幹細胞療法等在歐美日發達國家層出不窮,而中國這方面還有待及時跟進。

  于明德説,未來像白血病、黑色素瘤、三陰型乳腺癌、肺癌等曾被認為是不治之症的病,隨著新藥出現,已出現治愈的端倪。這些病將來也會像慢性病一樣伴隨著人們一生但不會危及性命。一些只能在大醫院開的新藥、合資藥、進口藥,隨著國産化後將越來越多出現在基層醫院,這更有助於分級診療的實施。

  國家目前給予新藥研發非常寬鬆、優惠的政策,如允許境外藥企和科研機構在國內開展藥物一期臨床試驗;申請人在境外取得的試驗數據符合中國註冊要求的,經現場檢查後可用於國內註冊;境外企業在中國進行國際多中心藥物臨床試驗,符合中國要求的可直接提出上市申請。

  近十幾年,我國醫藥工業産值一直在增加。2004年全國醫藥工業總産值3254億元,利潤額為299億元,而到2016年分別是2.96萬億元和3216億元,2018年還將快速上升。江蘇作為醫藥生産、科研大省,2015年全省醫藥産業産值達4170億元,居全國第二位,化學藥製劑、醫療器械規模全國第一,企業創新能力全國第一,中國醫藥創新力20強企業江蘇佔7家。

  2017年江蘇省出臺“新藥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即藥品批准文號持有人,包括藥品生産企業、研發機構和科研人員,以自己名義將藥品推向市場。該制度核心是鼓勵藥品研發創新,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這一系列政策出臺,必將極大刺激新藥研發、上市,百姓可望用上品質更好、價格更優的國産新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