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政府“錢袋子”去年用在何處、今年怎麼花——細看“四本賬”,筆筆收支有深意
2017年預算執行得怎麼樣?今年預算怎樣安排?江蘇省人大代表集中審議政府的“錢袋子”,他們非常關心錢從哪來、用到哪去。從最初的“一本賬”到現在的“四本賬”,即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逐步細化透明,便於監督。
“三公”經費預算再下降
2017年起,省政府實施新一輪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這是“營改增”全面推開後,省對市縣收入分配政策的一次重大調整,有利於理順財政分配關係、促進財力向市縣傾斜、提高財政收入品質。
過去一年,江蘇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171.5億元,同口徑增長4.6%,稅收收入佔比達79.4%,結構持續向好。
2018年江蘇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目標為6%左右,比去年高出1.4個百分點左右,體現了積極的態度和高品質發展的要求。“今年政府預算體系更加完善、預算編制更加細化、草案説明更加規範。”省人大代表、蘇寧控股集團黨委書記王哲仔細閱讀“四本賬”,“每本預算都完整報告收支平衡情況,編制了許多表格,對地方政府舉債債務情況、‘三公’經費等詳細説明”。
“三公”經費備受關注,去年沒安排一般公務用車新增購置經費,其他“三公”經費實現“零增長”。今年省級財政撥款安排的“三公”經費總額比上年預算減少6.35%。其中,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維護費預算減少11.67%。“‘三公’經費預算減少主要是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省委十項規定。”省人大代表、省財政廳廳長劉捍東透露。
精準發力推動高品質發展
“下達省以上獎補資金12億元支持去産能”“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為企業降低成本超過1100億元”“統籌下達218億元支持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等建設”“科技支持執行75.77億元”……
緊扣高品質發展這一根本要求,我省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和資金的引導作用,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經濟發展穩中向好、穩中有進。以科技支出為例,今年落實“創新40條”政策10.5億元、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專項10億元、科技成果轉化計劃9億元。“財政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傳遞聚力創新的鮮明導向。”省人大代表、正大天晴藥業集團總裁王善春認為,創新既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也需要政府支持引導。
培育新動能,江蘇省立足實體經濟做文章,財政支持及時發力。2018年,省級一般公共預算將安排91.49億元支持動能轉換,其中,工業和信息産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20.9億元、戰略性新興産業專項資金10億元、現代服務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4.15億元。
區域發展展開新佈局,同樣離不開財政支持。為促進市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017年和2018年省財政對市縣基本財力獎補資金均安排70億元。圍繞綜合交通運輸體系,2017年安排30億元支持鐵路建設、61.57億元支持國省幹線公路建設和養護、23.5億元支持農村公路提檔升級。2018年,鐵路建設發展資金提高到35億元,加快補齊“短板”。省人大代表、東海縣縣長高美峰表示,東海將在省裏支持下,加快建設與開放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重大基礎設施。
圍繞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2018年省級一般公共預算農林水利安排支出285.79億元,涵蓋農業生産、水利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專項扶貧、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等。按照“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思路,江蘇省正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提高使用效果。
民生普惠支出細之又細
目前,全省公共財政支出75%以上用於民生,省級財政民生支出比重達80%。聚焦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突出財政資金的公共性,加大投入,及時到位,民生支出增幅高於財政支出總體增幅。
對照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項舉措都能在預算草案中找到對應——
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35元,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510元,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5%和8%以上。對此,省級一般公共預算安排153.68億元用於社會保障和就業,其中,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補助27.6億元、社會福利支出10.4億元等。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省級一般公共預算完善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蓋的經費保障機制,教育支出安排275.8億元。
深入推進“健康江蘇”建設,建立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省級一般公共預算醫療衛生支出安排70.38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資金126.15億元、公共衛生計生服務補助資金31.15億元。
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促進和引導文化消費,發展公共體育事業。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安排31.26億元,其中,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專項經費2.35億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經費3.27億元。
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的增長點。省級一般公共預算節能環保支出安排56.25億元,包括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專項資金20億元、省對市縣生態補償轉移支付15億元。
“考慮到污染防治的複雜性、艱巨性,我省建立五項新機制保護綠水青山。”劉捍東介紹,包括環保稅、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與污染物排放總量掛鉤的財政政策、水環境區域補償、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其中,環保稅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徵收,排污“費”在運行38年後升級為約束力更強的“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