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一款印滿“別問成績”“工資保密”“沒有對象”等字樣的毛衣走紅網絡,被稱為春節應對三姑六婆各種“拷問”的“神器”。
春節免不了要與各位親戚見面,遇上喜歡追問私事或長篇説教的長輩,不想答,不想聽又不能走,何等鬱悶!不少年輕人對此深有共鳴,每年春節前後都是吐槽這類問題的高峰期。
其實這些問題很簡單,也都有答案,小輩們之所以怕被問,不是答不上來,而是怕回答之後的各種情景和評判。比如成績不拔尖,可能會被對方認為“是不是不上進”;工資不高,被認為“是不是沒本事”;沒有對象,被認為“怎麼還不找”“是不是你太挑”;有對象,那接下來一定是“打算啥時候結婚”……這些反應,有的直接就説出來了,有的蘊含在眼神和表情裏,但大家都懂。
這些反應都是自帶三觀的,比如成績好才能叫上進,工資高才能算有本事,對象一定要找,婚一定要結,而且得在某個年齡段完成這些事……因為抱有固化的觀念,所以在小輩們給出答案的瞬間,就啪地下了結論。年輕人怕的就是這個。
由此可見,反感“拷問”,最反感的或許是被人用自以為是的觀念強加於我。遇到對方是長輩,我不跟您辯,可也不認同您的看法,平時躲著,見面就熬著唄。
反過來説,假如我們對某種觀念堅信不移,因此看不慣這看不慣那,並有意無意中流露出來,甚至想“糾正”別人的選擇,哪怕自認為出於好意,也很可能變成他們眼中不招人待見的“三姑六婆”。畢竟年輕人也有升格當“長輩”的一天,每個人都是某個人的親戚、某個人的朋友。
這是一個充滿了新事物、新選擇、新觀念的時代,誰也不能誇口自己了解每一種生活形態,每一個興趣圈子,每一種思考方式,更不能輕言孰對孰錯。一位時評人講過這麼一件事:他在某大學講課時批評了“快手”圈子,認為在“快手”做直播的都是嘩眾取寵的小丑,有大學生反駁“您上去看過嗎?”他確實沒上去過;後來他親自上“快手”,發現自己原先的印像是非常片面的。
所以,當我不能理解他人的選擇,並不意味著他人一定錯了,少些指手畫腳,多些寬容與尊重,這樣大概可以避免我們變成別人眼中的“三姑六婆”,被人繞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