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嚴歌苓南京簽售《芳華》人要追求一點超物質的東西
1月30日,著名作家嚴歌苓來南京,在吾在書舍舉辦媒體見面會並在鳳凰24小時雲書坊簽售《芳華》。目前,由嚴歌苓擔任編劇、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已經斬獲14億票房,不過,取得“驕人成績”的嚴歌苓,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喜悅,而是更多地關注讀書、思考以及有關理想的話題,“碎片化、物質化時代,精神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幸福。”嚴歌苓説,“人總要追求一點物質之外的東西。”
“讀書是門檻最低、花費最少的‘補劑’!”常年旅居國外的嚴歌苓,把逛書店作為最大的愛好,她告訴記者,自己在美國最常逛的是一家名叫“綠蘋果”的舊書店:“在書店買的舊書上,不時可以看見之前的讀者所做的筆記,這讓我意識到,書正是這樣一種值得被傳承、被贈送的精神禮物。”在美國,書店還常常邀請演員朗讀作家的詩歌、劇本,和讀者進行面對面交流,這讓嚴歌苓非常羨慕:“我們常常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覺得首先應該把讀書的風氣復興起來。”嚴歌苓強調説,讀書的意義首先在於,它能夠為人們提供精神的充實,從而超越物質層面的片面追求,“一個人讀了書,就不再把什麼名牌放在眼裏了。隔壁鄰居新買了個名牌包,你大可以在心裏説一句:我還比你多讀了幾本書呢!讀書就是可以給我們這種傲視物質的資本。”
讀書帶來的另一大好處,便是啟迪人的思考。而嚴歌苓的創作過程,本身也是對時代與人性的思考過程。以《芳華》為例,與其説作者試圖再現70年代文工團演員們的“芳華”,毋寧説是表達了作者對於時代荒謬和人性異化的反思。這種對於歷史與現實進行思索的能力,在嚴歌苓看來是極其重要的,“網絡化時代,我們千萬不能被海量信息淹沒,而要學會質疑、否定、昇華。”
嚴歌苓表示,自己的作品受到影視界的歡迎,除了人物、故事的精彩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畫面感,而串起這些畫面的線索就是思考的力度與深度,“影視不是一個簡單的娛樂産品,它在表面的熱鬧之外,要深入地挖掘歷史與現實的詭異之處!”嚴歌苓説,“對觀眾來説,一時的熱鬧會轉瞬而逝,真正能讓觀眾産生共鳴並久久回味的,是那些精神層面的東西。”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嚴歌苓提醒影視界人士,不要迷戀于浮華,而要回歸精神,“人性是蘊藏得太深的東西,對作家來説,永遠挖掘不盡,同樣,對影視界人士來説,這也是一個誘人的富礦和巨大的挑戰!”
為了保證閱讀、寫作和思考的時間,嚴歌苓一直非常自律:“必須給自己限制,否則生活和思考都會失去自由。”這份嚴以律己的精神,成就了嚴歌苓自己的“芳華”。有讀者問:年輕人應該怎樣度過他自己的“芳華”?嚴歌苓回答説:“人一定要有他的理想,要追求一點超越物質的東西,要相信一些高於生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