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寧發佈“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10項入選科研成果,內容涉及早期生命、哺乳形類動物、地質微生物等研究領域。南京古生物專家有3項成果成功入選。
南京入選的3項成果分別為:《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解密最古老樹木的生長模式和緬甸琥珀中隱翅蟲化石揭示白堊紀蘑菇多樣性及最早的社會性寄生。
其中,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主編、來自10家單位的二十余位學者先後歷時近30年編撰完成的全英文《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于2017年12月出版。該志書對中國顯生宙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和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9個紀的海相地層中,于1883年至2015年間根據中國材料創建的757個屬的腕足動物化石進行逐一查考和再研究,稱得上是腕足動物化石的“四庫全書”。
解密最古老樹木的生長模式,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徐洪河研究員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承擔,首次識別出了世界上最古老樹木的內部解剖結構特徵,併為最古老樹木的生長方式建立了理論模型。
緬甸琥珀中隱翅蟲化石揭示白堊紀蘑菇多樣性及最早的社會性寄生,是南古所蔡晨陽博士、黃迪穎研究員的研究團隊承擔項目,通過對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昆蟲和蘑菇的研究,不僅發現了多種罕見的蘑菇化石,還將蘑菇演化歷史推前2500萬年。(毛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