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鄉風文明 鄉村振興新動能
2018-04-12 09:54:44  |  來源:新華日報  |  編輯:羅毅

  原標題:“走鄉村 看振興”系列之三 鄉風文明,鄉村振興新動能

  只是在宜興余莊村跳了兩晚廣場舞,北京人史秀敏就決定,在附近買套房子定居下來。樂觀自信的村民,熱絡和諧的鄰裡關係,讓她這個外鄉人産生強烈的歸屬感。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裏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賈汪區馬莊村時的講話,為鄉村文化振興指明瞭方向。

  3月20日,全省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推進會在“長江寶島”如皋長青沙召開,吹響江蘇鄉村文化振興新號角。跟隨著春天的腳步,《新華日報》記者踏訪全省多個鄉村,感受文明之花在希望田野上競相綻放的勃勃生機。

  鄉村文化,扮靚錦繡江蘇

  “打起竹板熱情高,滿堂歡聚樂淘淘。今天不把別的表,學習十九大最重要!”3月22日,還沒走進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文化禮堂,《新華日報》記者先聽到了一段明快的快板。馬莊農民樂團團長孟輝説,樂團5月份將赴全國30個村莊巡演,習總書記點讚的快板《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是必演作品,大家正抓緊時間排練。

  馬莊農民樂團成立30年,累計演出超過6000場次,已成為馬莊乃至徐州的“文化名片”。儘管如此,兩天前的如皋市顧莊社區之行,還是讓馬莊村黨委書記孟國棟感到震撼。作為“如派”盆景的發祥地,顧莊人獨創“雲頭雨足美人腰、左顧右盼兩彎半”盆景文化,把一棵小樹苗種成了參天“搖錢樹”,2017年社區總産值達5.3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8萬元,家家住進了洋樓別墅。“顧莊盆景價值倍增,關鍵在於他們把文化與樹木創新嫁接,這對我們做大做強香包産業很有啟發。”孟國棟感慨。

  鄉村文化競相吐艷,春色滿園。在泰州姜堰,會船雲集溱湖習俗已演變為聲勢浩大的溱潼會船節,每到清明,十里溱湖千舟競發、萬篙如林,吸引數十萬遊客爭睹水鄉風采;在宜興丁蜀鎮,紫砂文章被做到極致,28名國家級大師、83位省級大師雲集,5個專業紫砂村、67個專業合作社、12000多戶家庭工作室從事紫砂陶瓷製作,社員戶均年收入超過20萬元;在南通,鄉野土布藍印花布登堂入室成為時尚新寵,正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

  錦繡江蘇人文薈萃,中原、江淮、金陵、吳文化碰撞融合,衍生出燦若繁星的地方特色文化。江蘇省工藝美術協會測算,在江蘇,僅雕刻、刺繡、陶藝、編織、古建築等工藝美術類、非遺傳承類從業人員就達100萬人。他們如同一顆顆文化種子,在江蘇10.72萬平方公里的沃野田疇上拔節生長。

  創新傳承,留住悠悠鄉愁

  綠水環繞,桑梓相依。走進已故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的故鄉宜興萬石村,處處可以感受這位“二胡皇后”成長的足跡:老宅裏陳設一如從前,舊學堂的一方屋頂被悉心保留,閔惠芬用過的二胡、穿過的演出服等也被精心收藏。孩子們咿咿呀呀練習二胡的聲音不時傳來,仿佛是歷史的回聲。

  “宜興村村都在‘種’文化。”宜興市文明辦主任黃波説,該市從2012年起開展“一村一文化·文明沐農家”行動,對全市所有村子的“文化家底”進行梳理,根據自然資源、歷史稟賦、産業特色等開展分類培育,“種”出了鄉村文化滿園芬芳,如鯨塘村挖掘鯨塘青獅、車水號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美棲村打造美居文化,後洪村發展水芹文化。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鄉愁不僅有生態意蘊,更有精神意涵、文化意境。如何在現代社會留住悠悠鄉愁?我省各地積極創新,喚醒鄉村文化資源,加厚鄉村文化土壤,讓文化種子在鄉村自然生長。

  坐在村中心百年楓楊樹下歇歇腳,聽附近溪水淙淙,看滿山竹木蒼翠,溧陽蛀竹棵村村民朱建東滿心歡喜:“村子還是原來的味道!”為了留住這老味道,一批鄉村工匠被請到了前臺。蛀竹棵村“總設計師”周志清先後進村200余次,把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摸得清清楚楚。他説,打造美麗鄉村就像還原一幅久遠的畫圖,要在接入現代生活設施的同時,用鄉土材料、傳統工藝重現老墻庭院、籬笆藤蔓、溪橋流水景象。令他欣慰的是,每完成一個村莊的改造,就有一批村民返回村莊,讓他精心描摹的鄉村畫卷有了生動主角。如今,活躍在溧陽的鄉村工匠團隊已有10個。

  文化種子在鄉村生根發芽,公共文化資源也加速下鄉供給養分。放眼全省,省市縣鄉村五級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已基本建成,農家書屋1.8萬多家,鄉鎮綜合文化站1278個,公共文化設施覆蓋率達90%,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全國領先。

  城鄉互動,涵養鄉風民風

  江蘇省約有1/3的人口長期生活在農村。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正當其時。但與城市相比,鄉村文化發展仍然滯後,期盼更多呵護。

  鄉村文化資源依然不足。儘管這些年公共文化資源加速向鄉村流動,在江蘇省不少地區,村級文化服務中心功能齊全,但因為缺少專業文化人才,面臨缺乏人氣的窘境。“農民開展文化活動有需求、有場地、有設備,因為沒有帶頭人,常常只能自娛自樂。”宜興萬石鎮文化站站長吳科婷舉例,在宜興市級文化場館,專業文化團體舉辦的商業性活動幾乎全年不斷,在鄉鎮,類似的活動一年也沒幾場。

  鄉村文化個性和活力面臨缺失。鄉村是鄉土文化的載體,數據顯示,我國的村莊正以每天1.6個的速度遞減。留存下來的鄉村也面臨失去文化個性和活力的危險,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總結,過度的旅遊開發讓中國古村落存在挂紅燈籠、編民間故事等可怕的“十大雷同”。溧陽市住建委副主任韓金紅對此深有同感,幾年前溧陽請一家設計院為“美麗鄉村”做規劃設計,結果出來的圖紙一張都不能用,“他們只會用混凝土,在他們的設計裏,鄉村沒有鄉土的味道,‘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鄉村面臨低俗文化侵蝕。走訪各地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常常看到這樣的景象——棋牌活動室裏人頭攢動,圖書閱覽室內卻讀者寥寥。在鄉村,文化需求往往與娛樂簡單畫上等號,文化活動形式單調、格調不高。在一些地方,封建迷信、色情暴力等低俗文化趁機“入侵”,濁化鄉村空氣。

  “突出傳承發展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堅持立破並舉培育良好鄉風民風。”全省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推進會提出,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成效助推鄉村全面振興。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鄉風文明將在江蘇廣袤鄉村有更多精彩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