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專家揭示兩億年前昆蟲真實顏色
2018-04-12 10:00:27  |  來源:新華日報  |  編輯:羅毅

  通常化石只能保存生物的結構,以往人們對其顏色幾乎都是靠想像。然而,來自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對昆蟲化石中結構色的研究,卻揭示了兩億年前昆蟲的“真實顏色”。該研究成果12日在線發表于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上。

  此次,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聯合德國、英國專家組成的“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利用新的分析技術,從歐亞大陸中生代蛾類標本中發現了結構色的確切證據,為昆蟲鱗片和顏色的演化提供了全新的觀點。

  “昆蟲顏色分為色素色和結構色,其中結構色是光照射在蟲體表面的微觀結構上産生折射、衍射及干擾而形成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博士生張青青介紹説,鱗翅目昆蟲如蛾類和蝴蝶,翅膀上鱗片有極其精巧的三維微觀結構,可以産生各種結構色。

  長期以來,學界對昆蟲化石鱗片的光學結構知之甚少,也限制了我們對其結構色起源和早期演化的了解。

  在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王博和張海春研究員指導下,中、德、英三國專家組成“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對英國、德國、哈薩克斯坦和中國的侏羅紀蛾類標本以及白堊紀緬甸琥珀中飄翅目昆蟲進行了系統調查。團隊成員利用光學顯微鏡、掃描電鏡、透射電鏡、鐳射共聚焦顯微鏡、三維光學建模等新技術,首次分析了這些化石中鱗片的微觀結構和可能的結構色。

  綜合證據表明,侏羅紀早期(約1.95億年前)的蛾類與現生小翅蛾非常類似,它們的翅膀鱗片已經具有較複雜的光學結構,可以産生銀色或金黃色的結構色。這不僅是已知最早的昆蟲真實顏色,也是最古老的昆蟲結構色,將該記錄提前了至少1.3億年。

  本研究也證實了納米級的光學結構可以保存在中生代的琥珀、壓痕以及印模化石標本中,為復原遠古動物和植物結構色打開了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