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鐵心橋街道:精準幫扶 譜寫希望
南京日報  2018-04-20 11:49:51

  原標題:鐵心橋:精準幫扶 譜寫希望

  針對因疾病、意外致貧實施“二次救助”,非本地戶籍不再受限

  家住南京雨花臺區鐵心橋街道的中年村民李某,因突發車禍造成長期重度昏迷,鉅額醫藥費讓這個原本經營飯店的小康之家一貧如洗;王某夫妻二人,異地拆遷到街道,因慢性病每月都需2600元的透析治療……針對這樣因突發大病、意外事故致貧,卻又不屬於現有政策幫扶對象的困難群體,如何通過“拉一把、扶一把”來精準幫扶?

  這是2017年鐵心橋街道黨員幹部大走訪時,雨花臺區委領導、街道和部門負責人在大走訪中發現的真實案例。問題被反饋給街道後,引發街道黨工委對現有醫療救濟服務體系的反思。在組織黨員幹部分組摸排、重點走訪農戶後,2018年初,街道黨工委充分調研、廣徵意見,制定出臺了《鐵心橋街道城鄉困難人群醫療救助暫行方法》。“在民政救助的基本保障體系之外,街道籌資100萬元對因病致貧、遭遇意外事故、長期患病困難戶等三種情況實施‘精準救助’,作為在市、區政府等上級部門給予困難居民各類救助以外的補充。”鐵心橋街道社會事務科科長殷維維告訴南京日報記者。

  據悉,該辦法稱得上是在各類醫療救濟政策之後的“二次救助”、兜底保障,補助標準為自費部分10%(最高不超過2萬元)。值得關注的是,救助對象首次被擴大到轄區內有房産的常住居民;“紅利”惠及面更為廣泛,游離在民政保障體系外的貧困人群也因此受益。此外,考慮到很多從南京市其他城區來的拆遷戶戶籍並未遷入鐵心橋,新政還“網開一面”,救助對象首次被擴大到轄區內有房産的常住人口。

  “街道黨工委要求我們,要讓每一類群眾都充滿希望,決不能辜負群眾的信任,這是我們幫扶工作的根本目標。”殷維維告訴南京日報記者。由於歷史原因,鐵心橋街道轄區有著全市較為集中的困難群體,早年從河西等地拆遷的中低收入群體普遍補償水準較低,被集中安置在景明佳園、春江新城等大規模經濟適用房小區。據了解,按照2017年底統計數據,鐵心橋街道低保戶有1505人、低保邊緣戶481人,殘疾人1196人,困難群體佔全區比例約為40%;此外,還有大量的“貧困夾心層”—收入略高於低保線、又遠稱不上富裕的群體,一旦發生重大疾病或意外,生活品質反而不如低保戶。

  家住鐵心橋某社區保障房的王女士(化名)今年55歲,2018年初一場血管類疾病奪走了她年輕兒媳的生命,留下3個月大的孫子給她和丈夫、兒子撫養。命運的沉重打擊讓一家人的生活變得黯淡無光,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對外欠下3萬多元外債。社區了解情況後,為她們申請了街道大病救助政策,共補助醫療費3000多元。“街道雪中送炭,讓我們重新對生活燃起了希望。”王女士一邊給嗷嗷待哺的孫子喂奶粉,一邊不停地抹眼淚,她指著一夜愁白的頭髮告訴南京日報記者,眼下社區正在嘗試為她兒子申報低保邊緣戶,盡最大可能爭取各方面幫助。殷維維介紹,截至目前,該街道按照新政已兌現補助的家庭有5例,最近被救助的是一位鰥寡老人,他因罹患癌症獲得5000多元補助。

  除了在群眾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上尋求突破,鐵心橋街道還探索社會救助與開發相銜接,築牢困難群眾基本民生保障底線。作為中國(南京)軟體谷核心區所在地,該街道充分利用當地雙創氛圍濃、新興企業多的特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延請園區企業家為當地困難家庭大中小學生充當“社會家長”,通過鐵心好少年評比,從學業、心理等方面進行智力幫扶;搭建中青年創業基地、引進專業孵化器,實現創業就業幫扶。經過完善後的精準救助體系,如同一張縝密大網兜住民生底線,為鐵心橋居民帶來了穩穩的“小幸福”。

  “民生工作是基礎,我們通過黨建核心引領,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和力量,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凝聚力、滲透力,在做好為民服務的工作中體現黨組織親和力。”鐵心橋街道黨工委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下一步該街道將進一步探索完善精準幫扶體系,在融入、服務、依託軟體谷過程中,不斷推進産城融合,做好精準幫扶工作。

編輯: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