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蘇師範大學以實驗教學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
人民日報  2018-05-03 17:10:16

  原標題:人文情懷“牽手”科學精神(在一線)——記江蘇師範大學以實驗教學提升文科大學生創新能力

  今年3月,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入選名單正式公佈,教育部“長江學者”、江蘇師範大學楊亦鳴教授位列其中。這份榮譽不僅是對他30多年來投身語言人才培養一線的褒獎,也是對其所倡導的文科實驗教學模式的積極肯定。近10年來,圍繞國家對文科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新要求,江蘇師範大學著力構建文科實驗教學體系,讓人文情懷“牽手”科學精神,以高水準實驗教學推動了文科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動手能力結合質疑精神

  “感謝你提出的問題,我仔細檢查了論文,你是對的。”最近,這封電子郵件讓語言學專業本科生陳茜興奮不已。郵件來自英國班戈大學的心理學專家蒂埃裏教授。原來陳茜在實驗課上重復蒂埃裏教授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的一篇論文實驗時,發現文章存在瑕疵,於是她大膽向作者發郵件指出了問題。“沒想到這樣的著名教授能給我回信,如果沒有親自動手參與相關實驗,我也發現不了這個問題。”陳茜説。在江蘇師大,這種在實踐中養成的質疑精神正成為文科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

  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深入推進,對高校文科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然而現有文科專業很少有以培養創新能力為目標的系統實驗教學,少數已開展的實驗教學大多限于觀摩模倣,仍是對知識的被動接受,而不是創新思維的訓練。在文科實驗教學體系建設中,江蘇師大針對剛入學的文科大學生重點設計了基礎實驗課程,讓他們養成通過親力親為從實驗獲取知識的習慣,培養質疑精神、提升動手能力。

  這些從基礎實驗中獲取的科學和實踐精神對文科人才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的研究生胡偉,在基礎實驗中對《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産生懷疑,他精心改進實驗設計,用5年時間進行實驗分析、論文撰寫和修改,最終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權威腦科學期刊《腦》,這篇僅被編輯改動兩處標點符號的論文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2年內被SCI期刊引用40多次。“學校開設的基礎實驗課培養了我的質疑精神,後面的研究都是從這裡開始的。”胡偉説。

  學科交叉成就複合思維

  走進語言能力協同創新中心的腦電實驗室,一群大三學生正跟隨楊亦鳴教授做實驗。他們身著白大褂,專注地觀察記錄實驗者的腦電波。這樣的場景讓很多初次參觀的訪客驚嘆不已,不僅是因為以往的語言文字研究中見不到如此高級別的實驗,更是因為這種跨學科的實驗教學培養模式。“跨學科培養意義重大,語言學專業的學生要懂得人腦解剖結構,只有這樣,才能知道一句話雖短短幾秒,而語言在大腦中卻已經邁過‘千溝百壑’。”楊亦鳴説。

  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一環是複合思維建構,往往涉及多個學科。在文科實驗教學體系建設中,江蘇師大面向高年級文科專業大學生專門安排系列實驗課程,增加工具技術、跨學科知識、創新實驗等課程模組,引導他們進行多組、多變數綜合實驗,以全面交叉來整合各類教學,提升複合思維。

  目前,學校大部分文科專業都開設有跨學科的系列實驗課程。教育科學學院融合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引導學生對信息時代教育的思考與探索;美術學院融合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交互設計等課程,推動學生的先鋒創意和構思;傳媒與影視學院融合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的實驗課程,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專業技能……通過學科交叉,文科專業大學生的複合思維、全方位的學術視角逐步確立。

  前沿科學解決實際問題

  “面對老齡化社會趨勢,研究老年人群語言老化的神經機制,進而探索提升老年人群健康水準和生活品質的有效路徑,很有意義。”已畢業讀研的2013級語言學專業學生許楠楠介紹起他的科研創新項目。他在研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時獲得選題靈感,隨後在特聘教授朱祖德的指導下,同其他四位同學一起,就“老年人句子語義理解能力研究”成功申報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在江蘇師大,依託創新實驗室拿到國家級“大創項目”的文科專業學生越來越多。

  數據顯示,近3年部屬高校國家級“大創項目”總數近3.7萬項,而文科專業大學生運用實驗技術手段解決現實問題的課題不足百項,可見當前全國高校文科實驗教學的效果並不突出。而江蘇師大文科專業大學生更受青睞的背後,正體現出實驗教學的重要意義。

  “新時代的創新驅動戰略需要更多的文科創新人才,江蘇師範大學將繼續以跨學科實驗教學為抓手,深入推進文科實驗教學體系建設,切實提高文科專業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江蘇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華桂宏説。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