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建寧路上“好多橋”居民齊撰“回憶錄”
南京日報  2018-05-15 15:23:25

  原標題:建寧路上“好多橋”,居民齊撰“回憶錄”

  50年前,為配合南京長江大橋的通車,一條名叫“建寧路”的道路誕生了; 

  40年前,位於建寧路1號的南京長途汽車站因首創“發車一條龍、行包裝卸一條線、24小時售票”,成為全國標杆; 

  30多年前的1986年,江蘇首次出現“立交橋”—三層雙環形的中央門立交橋,從此佇立在建寧路的起點;

  20多年前的1991年,南京第一座高架橋—大橋南路高架橋開建通車;

  1992年,南京金橋市場開業,之後又陸續建成了玉橋、紅橋、鑫橋市場等;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南京建成24座天橋,其中民生街天橋、金橋市場門前天橋、長平路小學門口天橋都在建寧路……

  建寧路數十年的歷史中,誕生過很多南京第一、江蘇第一、全國第一,更因“建寧路上‘好多橋’”而成為南京標誌性地域之一。 

  最近,鼓樓區建寧路街道的一群“老下關”居民頻繁聚會,在街道的牽頭下,齊心協力撰寫“回憶錄”《話説建寧路》。區政協建寧路街道工委主任胡文軍昨天介紹,目前,這本“回憶錄”已經撰寫了14萬字。 

  建寧路的興衰更替,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生活的變遷。“老下關”歷史專家孫建國介紹,解放前,這裡的居民多以幹苦力、拾荒、賣菜謀生。解放後,種菜為主的居民們組成新民蔬菜大隊,城市化進程由此逐步推進。1987年,建寧路街道辦事處成立。 

  70歲的孫慧琴在城河村社區住了一輩子,如今是社區志願者。當“回憶錄”工作組找到她後,她口述了幾千字的“老典故”—如今的金橋和玉橋之間當年有座遠香廟,現在的鑫橋市場一帶過去遍植桃樹、梨樹。 

  老居民倪康專門撰文《回憶鐵路一小》投稿,這座有著民國建築的小學歷史悠久,倪康1961年曾在此讀書。倪康經歷下鄉插隊等,返城後進罐頭廠當了臨時工。1978年,表姐夫鼓勵他再拾書本考大學,倪康再次坐進了鐵路一小的教室,認真復習備考。 

  “1991年,大橋南路高架橋開工,我就是參與者之一。”曾任老下關城建部門負責人的彭立友説,“建寧路的拓寬改造、中央門立交橋的拆遷我都參與其中。那時搞工程建設真是鬥志昂揚,建寧路當年拆遷、當年開建、當年通車,全市都在宣傳發揚‘建寧路精神’,這是我從業生涯中最值得驕傲的經歷。”彭立友這樣的老建寧路人的親歷,全部被收錄進了“回憶錄”。 

  李長鳴是街道的老書記,為了“回憶錄”他專程趕回街道口述親歷。“30年前,五所村小區成為了南京第一個文明小區,小區是全市第一個鋪設有線電視線路的,還建了南京第一個老年公寓。”李長鳴説,“那時的金橋市場一帶,最多時有10多個各類市場,片區年營收200多億元。” 

  “建寧路的發展,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當時的城北長江大橋一帶,是南京著名的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肉案子、魚池子,如今這些農副産品基地雖已外遷至更遠的郊區,但我們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胡文軍介紹,南京市已對下關濱江一帶進行整體開發、鐵路貨站場等即將外遷、金橋市場等已轉型為商貿綜合體。 

  街道負責人表示,居民協力撰寫的這本14萬字、300多頁的“回憶錄”,既是對改革開放40年來地區變遷的記錄,又是激勵居民和企業奮進再出發的坐標點。

編輯: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