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蘇打造與經濟社會發展貼近的高等教育
新華日報  2018-05-16 10:10:40

  原標題:江蘇打造與經濟社會發展最貼近的高等教育 ——集聚資源協同創新服務發展

  江蘇王子制紙公司的制漿廢水排放難題,一度困擾企業和有關方面。為幫助地方與企業走出困局,南京工業大學以徐南平院士為首的膜科學團隊主動請纓,創造性提出成套設計工藝,成功攻克造紙制漿廢水“零排放”的世界性技術難題。

  在江蘇,像這樣以高校技術突破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並非個例。“在集聚資源、協同創新、引領發展、服務地方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高校責無旁貸。”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説。

  成果轉化,直接創造經濟效益

  江蘇南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樹脂法處理有毒有機化工廢水及資源化技術,讓其與美、英、德的3家跨國公司並列,成為具有超高交聯吸附樹脂系列産品研發和生産能力的4個單位之一。目前,南大環保相關技術和産品已在全國十余個省份的電子、電鍍、化工、染料等多個行業和專業園區建立上百項示範工程。

  “去年5月,南京大學成立創新創業與成果轉化工作辦公室。”南京大學雙創辦主任高新房説,到目前為止,南京大學已建成26個校外政産學研平臺。實現促進産業發展與學科發展的良性循環,“已累計孵化企業30家,累計服務企業1000余家,帶動輻射區相關産業産值36億元。”

  科技轉化,是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其與經濟社會發展契合度不斷提升的主要標誌。“十二五”以來,全省高校共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86項,佔全國高校獲獎總數16.8%,獲省科學技術獎一、二等獎323項;共申請專利14.8萬件,獲授權專利8.7萬件。省高校共建立各類産學研聯合體4800多個,與市縣共建研究院199個,與高新區、開發區共建科技平臺199個,與企業共建實驗室、工程中心1866個。

  協同創新,為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在江蘇,“産學研融合”“産教融合”的步伐邁得沉穩、堅定。

  2013年上半年,教育部公示“2011計劃”首批入選協同創新中心名單。在14個協同創新中心中,江蘇省共有南大、蘇大、南工大、南郵4所高校作為主要協同單位入選。同年,江蘇省啟動實施“江蘇省高等學校協同創新計劃”,共在22所高校立項建設29個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在11所高校培育建設11個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批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成效不斷顯現。2013、2014年,中國礦業大學先後獲批立項礦山智慧採掘裝備協同創新中心和老工業基地資源利用與生態修復協同創新中心兩個省級高校協同創新中心。這兩個協同創新中心致力服務煤炭行業轉型,助力區域社會發展,為徐州市振興實體經濟、建設生態文明作出重要貢獻。中國礦業大學黨委書記劉波介紹,學校還與地方協作,佈局以物聯網為核心的信息化産業、以霧霾防治為核心的大氣污染防控技術、以非晶材料為核心的高端材料技術、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智慧製造技術,為徐州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大技術和創新成果支撐。

  在最新一期的江蘇高等學校協同創新計劃簡報上,令人振奮的消息還在不斷出現:南京理工大學牽頭的社會公共安全科技、先進微納米材料及裝備協同創新中心在解決重大關鍵技術問題方面獲得新突破,取得的標誌性成果分獲2016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和二等獎;由中國藥科大學牽頭的生物醫藥協同創新中心與協同單位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成果“複雜結構天然産物抗腫瘤藥物的研發及其産業化”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併入選“2016中國十大醫學進展”。

  面向未來,最大釋放人才紅利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擁有國內高校食品學科唯一一個“國字號”重點實驗室,食品學科在第二、三輪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名列第一名,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為A+評級,這些與該校副校長、江蘇特聘教授陳衛及其率領的科研團隊的創新開拓密不可分。自2012年入選江蘇特聘教授以來,陳衛在任職期間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江蘇省高技術研究計劃等重大科研項目10余項,帶領食品學科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一個人才帶活一個學科,陳衛是江蘇省特聘教授計劃的一個鮮活例子。十八大以來,江蘇省不斷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政策、人才引進政策、人才激勵政策等,創設良好的生態環境。以江蘇特聘教授為引領,採取“領軍人才+團隊”的模式,造就集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學科領軍人才和高水準教學科研創新團隊。

  2010年起實施“江蘇特聘教授計劃”,江蘇省每年面向海外引進70名拔尖創新人才,迄今共選聘8批396名特聘教授,85%來自海外高水準大學或頂級科研院所。目前,江蘇省高校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已達1200人,佔全國高校的10%,其中兩院院士85人,形成了政府引導下的集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為一體的多功能多層次平臺,為實現“人才紅利”的釋放提供了可持續性保障。

  “站在新起點上,我們要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堅持立德樹人,著力提高創新人才培養水準,增強知識創新和科技服務能力,努力打造與經濟社會發展最適切的高等教育,走出以科教強省推進經濟強省建設的新路。”葛道凱説。

編輯: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