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大江寧環保研究院成創新項目取得重大成果
南京日報  2018-05-17 10:50:08

  原標題:南大江寧環保研究院成創新項目的“伯樂” 慧眼識“馬”,半年孵化企業達5家  

  從2017年11月28日簽約至今,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孵化出5家企業。這是在南京江寧開發區南京大學江寧環保技術創新研究院上演的創新故事。研究院負責人梁英告訴南京日報記者,目前研究院31人的研發團隊已組建到位,2018年計劃引進孵化15家企業,以後逐年遞增,5年後目標聚集40家環保企業,累計産值達20億元。

  選孵化項目,投資機構來“把門”

  南京大學江寧環保技術創新研究院是一個散發著“融合基因”的新型研發機構,主要圍繞流域氮磷污染控制、重金屬污染控制、VOC污染控制等環保産業關鍵技術領域,加強自主創新成果應用,加速科技成果産業化,孵化高新技術企業,培養高層次人才。

  與傳統研究院不同,研究院由江寧開發區、南京大學、江蘇華興投資集團等合作共建的開放型新型研發機構。在常見的政産學研“組合”之外,研究院還邀請投資機構加入。研究院引進孵化的項目有沒有競爭力,是不是“好苗子”,在資本市場中練就了一雙“慧眼”的科技金融公司會先把關。 

  在環保技術上,研究院有自己的“王牌”團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全興做技術“後盾”;中組部首批“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國家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南大環境學院副院長李愛民親自“坐鎮”。研究院核心人才團隊,曾入選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此外,還有兩個國家級實驗室。 

  換一種創新理念,從“頂天”轉向“接地” 

  聽説研究院成立,江蘇萬賢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袁亮敏銳捕捉到機遇,成了第一批被孵化企業。 

  江蘇萬賢是一家VOC有機廢氣治理服務商,過去只是和南大環境學院有技術上的交流合作。對於初創企業來説,企業的競爭力在核心技術,但是技術的創新成本很高,養專家、建實驗室,處處花錢。新型研發機構,給了江蘇萬賢新的選擇。

  “江蘇萬賢可以用研究院的公共實驗室,可以委託研究院開發新技術,任何問題隨時溝通。我們和孵化企業的合作模式很靈活,可以入股、並購,或者提供技術定向開發、專利授權,再進行知識産權分成……企業家可以從中選擇最合適的方式。”梁英説。對於高校來説,這種合作不同以往。以前,高校創新是“頂天”的,什麼技術前沿去鑽研什麼,而現在要求“接地”,創新思路反過來,企業需要什麼開發什麼。

  南京愛爾福萊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另一家被孵化企業,其新産品吊頂空氣凈化器被國內一家龍頭電商看中了,即將上架推廣。但前提是,企業得擴大生産,建設大規模廠房需要真金白銀。研究院為企業引入基金,3000平方米廠房的建設資金有了著落。

  為了讓高校成果更接地氣的走下“資料架”,研究院專門打造了“1+1+N”模式。所謂“1+1+N”就是1名教授+1名博士+N個研究生學歷的工作人員組成的團隊。教授負責學術理論指導,博士和研究生負責對理論成果進行二次開發,把原創理論應用到現實領域中。這樣全新的研究模式,大大縮短技術研發到産業化的時間。 

  打造環保業“萬達”模式,集結企業抱團闖市場 

  環保是個特殊行業,一個大型環保項目招標公示,可能涉及到土建、水、氣、土壤等多個方面。但環保技術行業大多是“技能單一”的中小企業,根本無力與大型工程公司競爭。因此,行業現狀是,大型環保項目往往被有實力的土建工程公司拿下“總包”合同,再發包給若干家中小企業。長期做分包商,制約了環保中小企業的成長。 

  在梁英眼中,南京大學江寧環保技術創新研究院,有點像環保行業的“萬達”,將不同類型的環保企業集合在一起,不僅推動企業“抱團發展”,還幫助企業“抱團拿項目”。 

  近期,江北某環保項目招標,項目涉及VOC有機廢氣治理和尾水處理,研究院裏的孵化企業,南京華創環境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江蘇萬賢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嘗試合作了一把,“抱團”接下了工程。 

  江寧開發區相關負責人透露,2018年,江寧開發區高新園新引進新型研發機構14個,累計19個,總數量位列全市第一。目前,通過新型研發機構已孵化企業9家,在談項目25個,預計2018年兩批新型研發機構將孵化項目99個,到2020年將孵化項目440個。屆時,各個不同領域的相關企業都將集結,形成各領域的整條産業鏈,一起闖市場。 

編輯: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