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社區醫院首診如何規避“只轉不診”
南京日報  2018-05-18 15:28:25

  原標題:報銷比例有差別,患者上門只為辦轉診 社區首診如何規避“只轉不診”

  為了把患者引向基層首診,包括南京在內的多個城市推出“醫保報銷差異化”舉措,直接去大醫院就診與到社區轉診後再到大醫院就診,醫保報銷比例最高相差10%左右。不過南京日報記者近日走訪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現,一些患者為了省錢,到基層就診只為了轉診,不少社區首診變成了“只轉不診”的走過場。

  58歲的金女士不久前在市第一醫院被查出肺部囊腫,需住院接受穿刺檢查。考慮到去社區醫院辦個轉診手續就能獲得更高比例的醫保報銷,金女士來到了家門口的社區醫院。“掛號以後跟醫生講一聲我要轉診、轉到哪個醫院,醫生就會在你病歷上寫一下,然後拿著病歷再到掛號處搞一下,轉診就差不多完成了。”金女士向南京日報記者傳授經驗。

  其實金女士需要做的穿刺檢查,在一般的社區醫院都能進行。寧海路社區衛生中心主任賈曉寧告訴南京日報記者,該中心每天門診量600多人次,其中100多位患者就是單純來轉個診。社區首診已然變成為轉診大醫院的“走過場”。“第一他對我們認可度不高,第二,也許是我們的自身能力沒有達到他的期望值。”

  鐵心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全國百強,主任吳勝利告訴南京日報記者,近年來政府在硬體、軟體上下了很大功夫,一部分患者“心甘情願”地留下來了,但確實也有一部分患者“不夠信任”,來就診就是履行一下轉診手續。“若社區首診成了讓醫保能多報銷一點的“轉診過場”,就背離了醫改設計的初衷。”業內人士表示。

  南京日報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門急診,由基層全科醫師首診的比例均超過80%,英國更是達到90%。“國外基層醫院治療規範較為完善,不同級別的醫院在面對患者時,給出的治療方案不會存在很大差別。但在我國,不同級別的醫師、不同醫院的醫師治療方案差別可能很大。”上述業內人士認為,基層首診能否實打實順利推進,首先要解決人才和技術問題。此外,檢驗、檢查手段也得跟上。

  鼓樓區衛計局局長王宗源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有些患者只知道去社區開轉診單可以省錢,至於基層能不能看病、能看什麼病,他們不清楚也不關心。這种醫從度、信任度的提升,需要一個過程。“隨著分級診療的推進,三級醫院的重任就是解決疑難雜症,常見病、慢性病、多發病就是在社區。加大投入,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進一步提高基層服務能力,我相信今後會改變的。”

  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也認為,患者生病了就奔著大醫院而去的就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改變,但通過近年來提升基層能力、分級診療等舉措,基層門急診量已經明顯上升。2017年,全市基層醫療機構門急診量約3162萬人次,佔全市醫療機構門急診量的38.23%,基層就診人次較2016年上升了15%。目前,南京對“老五縣”有區域內就診率的量化考核,即區域就診率須達到90%以上,但對主城各區並沒有首診率考核要求。“接下來要不要有相應指標正在商討之中,但前提是基層的服務水準提升,老百姓基層就診有良好的滿意度和獲得感。”該負責人説。

  “只轉不診的尷尬,在雨花臺區目前不能説完全杜絕,但至少是越來越少。”雨花臺區衛計局副局長劉文江表示,該區除了加大力氣引才招才,還通過一系列舉措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能力,例如,鐵心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省人醫、市第一醫院等均建立了醫聯體關係;岱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市中醫院建成了市中醫院岱山診療中心,“基層的醫療水準逐步提高,老百姓首診的一些常見病、多發病能夠得以解決,他為什麼捨近求遠呢?”

編輯: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