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光伏産業如何繼續領跑全國 跨界融合,“光伏+”聚合新動能
中國“光伏+”創新發展論壇近日在寶應縣召開,來自國家能源局、各省市發改委、光伏企業的400多名代表,就未來光伏業如何綜合發展、加快應用普及展開深入探討。作為産業高地,江蘇省發展模式受到業內人士關注。江蘇光伏如何繼續領跑全國,成為論壇關注的焦點。
光伏發電量接近海南用電量
國家光伏應用“領跑者”基地的競爭優選,被認為是當下光伏業界的頂級“賽事”。而在2017年底第三批應用基地優選中,江蘇有寶應和泗洪兩個項目入選。“兩個基地規模各50萬千瓦,在全國10個應用領跑基地中佔到20%的份額。”省能源局局長杭海介紹,至2017年底,江蘇累計光伏裝機為907萬千瓦,居全國第三。江蘇2017年光伏發電80.74億千瓦時,這個電量,接近海南全省一年的用電總量。
江蘇積極擴大可再生能源的應用規模,2017年全省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626萬千瓦,佔全省裝機新增量的48%。到2017年底,江蘇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已佔全省總發電量的6.6%。2017年江蘇新增光伏裝機361萬千瓦,佔全國新增量6.8%,全省累計光伏裝機達907萬千瓦,佔全國總裝機的7%。
“建設國家領跑基地,目的是通過市場化方式支持先進技術示範,加速提高光伏應用規模,實現光伏發電平價上網。”中國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易躍春認為,江蘇大力發展光伏應用,應用規模已在全國領先,光伏發電成本不斷降低,開啟能源低碳供應新時代。
漁光互補效益提高5倍
經過前期的應用拓展,眼下光伏應由提高規模向高品質發展轉型,這成為與會業內人士的共識。如何實現高品質發展?跨産業融合,成為業界不約而同的選擇。
此次論壇的舉辦地寶應,便是光伏跨界融合發展的典型。寶應縣委書記王逍霄介紹,寶應水域面積近70萬畝,他們因地制宜,在國內率先採用水下養魚、水上發電形式,打造集光伏電站、生態漁業養殖、特色漁業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綜合開發基地。全縣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超800兆瓦,建成並網發電200兆瓦以上,並吸引10多家央企國企和行業龍頭公司投資光伏裝備製造業。對漁光互補發電技術深有研究的通威股份光伏事業部總裁陳星宇表示,當魚塘遮光面積達75%時,會促進有益藻類的生長,“漁業+光伏”收益可比原來提高5—10倍。
不管是漁光互補,還是“光伏+農業”“光伏+儲能”“光伏+交通”“光伏+建築”,融合其他産業共同發展的模式日趨成熟。中利集團採用“光伏+農業+就業”方式,為43個貧困縣建設“貧困村光伏農場”。漢能薄膜發電集團開發的“漢瓦”,把薄膜光伏技術融入中國古典建築必備的瓦當之中,實現光伏在古建築上的應用。
以“智慧大腦”引領走向高端
江蘇光伏産業要實現更高品質發展,必須擁有更智慧的大腦。光伏與江蘇發展程度較高的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産業深度融合,被專家看作是未來的必經之路。
互聯網形態下的光伏應用革命,正向現實狂奔而來。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新能源分院副院長廖鍔介紹,建築信息化模型技術已能將工程的全壽命週期集成在一個模型中,通過三維數字技術模擬建築物真實信息,從而為光伏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提供一體化操作,使得光伏工程成本大大降低。
“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與能源革命的結合,將在政府決策、社會治理、産業規劃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易躍春説,“智慧大腦”加入能源革命,將提升光伏産業建設能力,降低光伏使用成本,凸顯光伏能源的應用優勢和綜合效益,助推光伏應用更快走進生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