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州:打造高品質工業明星城市
新華日報  2018-05-21 09:48:40

  原標題:企業與科研院所“牽手” 資本與創新項目“聯姻” 常州:打造高品質工業明星城市

  每年的5月18日,是常州“科技之約”。常州先進製造技術成果展示洽談會5月18日開幕,來自國內外近百所高校院所的專家大咖與會,智慧機器人、無人駕駛等51個重大合作項目簽約。

  搭建科技創新與産業轉型的“合作之橋”,常州“5·18”展洽會已堅持舉辦13屆,促進企業與科研院所“牽手”、資本與創新項目“聯姻”。

  打造高品質的工業明星城市,邁向高品質發展新階段。常州市委書記汪泉表示,向改革要資源,以創新求突破。按照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和省委婁勤儉書記來常調研講話精神,常州圍繞“六個高品質”發展要求,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釋放科教資源潛力上解放思想,在打造特色鮮明的長三角産業技術創新中心上實現新突破,以系統化思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聚資源、補短板、強主體、活機制,讓創新驅動釋放聚變、裂變效應,擦亮工業明星城市新名片。

  世界眼光,讓實體經濟與研發經濟深度融合

  太陽能電池組件出貨量佔全國1/5,天合光能位列全球第一;上上電纜全國第一、世界第九;全球每兩部高端智慧手機中,就有一部手機使用瑞聲科技産品……常州市市長丁純介紹説,工業立市,智造為基。2017年,常州裝備製造業産值達5100多億元,100多只工業産品達到世界先進或領先水準,涌現出200多家“隱形冠軍”,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已佔規模以上工業産值的46.6%。

  建設高品質的工業明星城市,取決於高品質産業。用創新為企業賦能,常州致力於讓實體經濟與研發經濟深度融合,努力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自主可控的現代産業體系,不斷提升常州製造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化、品牌化水準,打響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

  全球融智,中以常州創新園、中德創新中心、中芬綠色創新中心等國際合作基地紛紛落戶常州,全市建有1家國際創新園、4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86家江蘇省外資研發機構,名列全省第二。

  從南京大學物理所一個産學研成果起步,到培育産業規模500億元的産業化小鎮, 瑞聲科技已成長為世界最大的聲學元件製造商,正從配件供應向垂直整合、極端製造、服務型製造轉型。總投資128億元的瑞聲3D玻璃微型精密元器件項目,是武進區單體規模最大的外資製造業項目。公司創始人潘中來説,瑞聲始終和行業第一同行,已與美國斯坦福大學、新加坡國立半導體研究院等合作,每年投入15億元研發,60%市場在國外。

  深耕實業,常州企業擅于“1到99”的漸進式創新,更以資源整合者的角色探索從“0到1”的顛覆式創新。金昇集團董事長潘雪平説,金昇並購德國埃馬克、卓郎智慧等跨國企業借梯登高,在全球設有16家研發機構,境內外創新聯動,實施顛覆式創新。利用工業互聯網聯通人、機、物,智慧穿戴設備讓擋車工也能轉型數據分析師,引領産業鏈提升變革。

  “最強大腦”,打通高校院所和企業成果轉化通道

  12年科技長征,常州先後引進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高校和中科院等院所,共建30多家公共創新平臺,達成科技合作項目1700多個,帶動3500多項成果産業化。其中4家平臺列入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預備專業所,數量列全省第二,全市建有市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1462家。

  加強高校院所的內源型支撐,既需“向上補短板”,也需“向下深紮根”,鋪平科技創業的“最先一公里”,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在市委書記汪泉看來,激活最強大腦的創新動能,必須在科技管理、成果處置、薪酬分配、資源配置、合作機制等方面大膽改革創新,更好地發揮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作用,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有機融合,建好技術公共服務、技術轉移、科技諮詢、知識産權等各類服務平臺,讓創新人才工作安心、創新順心、生活舒心。

  讓家門口的大學成為科技後院,讓創新之核全面融入發展主戰場。走進創新之核科教城,未來産業蓬勃生長:每天誕生一家高科技公司,每天新增4件授權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6件,園區入駐企業和研發機構2600家,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30%以上。常州大學打造了一批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等,深耕産學研,服務地方産業。

  常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科教城黨工委書記徐光輝説,當好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排頭兵,緊緊扭住産學研用結合和市場配置創新資源兩個根本,著力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實體經濟與研發經濟深度融合、前沿科技與現代金融深度融合,重點突破智慧、設計、信息三大先導産業。

  南大常州高新技術研究院院長陳強,從“創業房客”轉型成為“創業房東”。作為科教城第一家進駐的高校研究員,陳強在“拓荒”之初,和建築民工一起在工地吃小吃、盒飯。目前研究院接受企業委託開發、技術服務200多項,建成新能源、醫藥、新材料、光電等5個開放實驗室和31個校企聯合實驗室,持股孵化29個創新型企業,帶動新增産值80多億元,3家企業上市。

  招院引所,形成“國家級、省級、市級”梯隊,打造“高端、高質、高效”的産業技術創新源頭。常州市科技局局長劉斌介紹説,創新資源的流動規律在變,開發利用方式在變,科研組織形式和科技創新模式也要不斷創新,發揮創新平臺“極化效應”,抓增量引進,抓存量提升,抓績效評估制度完善,讓科技服務體系從“籠統”變成“系統”,企業從“配角”變成“主角”。

  精準滴灌,讓科技金融培育未來獨角獸

  讓擁有高科技含量、高成長性、高層次人才、有資本關注的“三高一資”小巨人企業,在科技金融的滴灌下迅速成長為獨角獸企業。常州市委市政府支持鼓勵企業擁抱資本市場,強化科技與資本的合作,精準培育、撬動創新、拓展應用。

  “碳元科技從註冊成立到主板上市僅用了6年時間,這與政府支持鼓勵企業科技、資本‘兩條腿’走路的引導密不可分。”碳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徐世中説。

  張翀昊是意大利北方聯盟優秀青年科學家,在常州從事鐳射裝備領域製造。他對科技金融的助跑深有感觸:“企業註冊10萬元起步之初,科技金融投了150萬元;沒有訂單的時候,獲得專利貸款200萬元,成長為裝備、軟體、通信、數據四位一體的服務商,是全國唯一一家提供工業數據徵信的服務商,實現銷售4.8億元,完成了從工業裝備到工業數據的轉型。”

  讓科技金融給力實體經濟,常州正致力於打造科技金融全要素平臺升級版,涌現出資本市場“天使下午茶”、商業模式“安琪下午茶”、政務服務“半月下午茶”等品牌。通過主題園區、孵化基地、産業基金、重點企業的融合發展模式,探索“基金+基地、孵化+投資”等創新模式,提升科創企業的培育效率。

  激活芯動力,引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魏洪興團隊,打造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産權以及全國産化的輕型協作機器人。從三五個人、幾臺電腦起步,到獲得復星集團A輪6000萬元人民幣融資,董事長魏洪興表示,瞄準輕型、協作細分市場,遨博智慧與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差異化競爭,鎖定0.02毫米精度指標和年産5萬台運營基地目標奮力攀登。

  千軍萬馬搞創新,萬物生長創時代。讓第一動力更強勁,跑出高品質工業明星城市發展的加速度。常州,創新風景獨好。

編輯: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