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專家為南京支招—推進“文化+” 培育新業態
南京日報  2018-05-22 17:33:22

  原標題:建設全國重要文化創意中心城市,專家為南京支招—推進“文化+” 培育新業態

  建設全國重要文化創意中心城市,如何在高標準定位和高起點謀動中體現創新引領?怎樣通過宏觀佈局厚植南京的特色資源和稟賦優勢?在5月21日舉行的“南京建設全國重要文化創意中心城市高端峰會”上,來自全國文化産業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城市文化品位建設、國家文創實驗區建設等角度,為南京支招獻策。 

  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搶佔“先行優勢”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以國家中心城市理論和政策研究為基礎,結合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佈局需要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求,自主研發了《國家中心城市綜合評估指標框架體系》。在他看來,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經驗可以為南京建設全國重要文化創意中心城市提供很多借鑒和參考。 

  國家中心城市的設立始於2010年2月,是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層級之上出現的新“塔尖”,集中了中國和中國城市在空間、人口、資源和政策的主要優勢。劉士林表示,從首次提出國家中心城市至今已過去了8年,在相關部委文件中被明確為國家中心城市的也達到了9個。但由於相關基礎理論、政策和標準研究嚴重滯後,在“哪個是哪個不是”和該怎麼建設和評估等方面,至今還存在著很多模棱兩可的認識,這些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干擾了國家中心城市的規劃和發展。 

  為此,他建議南京加強全國文化創意中心城市的基礎理論、政策和標準研究,立足於國家政策戰略設計和全國知名文化中心城市的發展經驗,開展符合我國國情的文化創意中心城市基本理論研究,配套出臺政策體系和評估標準,為建設全國重要文化創意中心城市確立“先行優勢”。 

  打造中央藝術公園,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圍繞城市文化品位建設,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李向民提出以南藝為核心,融入南北兩側的兩大公園,建設南京的城市藝術公園。 

  “藝術可以定義一座城市的品位和氣質。南京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文化名人薈萃的江南都市,需要找準城市定位,在山水城林的物質載體之上,尋找自身的獨特氣質。”李向民表示,城西幹道至秦淮河之間的狹長空間,在古代是城市的邊緣,處於城墻與護城河的過渡地帶。如今,隨著城市的迅速擴張,這片空間已經成為機關、高校與居住區之間的緩衝地帶,其核心部分南起清涼門大街,北至定淮門大街,北有古林公園,南有清涼山公園和國防園,中間是中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高等藝術院校—南京藝術學院。 

  李向民認為,打造城市藝術公園,將物質城市的“剛性空間”改造為文化城市的“柔性空間”,是城市發展進入新時代、滿足市民美好生活新需求的必然需要。近年來,南藝每年舉辦的520畢業展演嘉年華引來數萬名市民參觀,就是這種需求的最好證明。 

  為此,他建議以南藝為核心,融入古林公園和清涼山公園共同打造中央藝術公園,“南藝的藝術師資力量和數以萬計的大學生蘊藏著巨大的創意創造潛力,每年的畢業作品和展演,也為藝術公園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內容。打造這樣的中央藝術公園,對於提升南京的城市品位,促進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融入區域發展戰略,抓住數字創意發展契機 

  北京市朝陽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國家文化産業創新試驗區管委會主任豐春秋結合朝陽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的建設經驗,為南京建設全國重要文化創意中心城市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考。 

  豐春秋表示,朝陽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的建設經驗可以歸納為六點:一是建立上下聯動、統籌推進的工作機制;二是形成先行先試、集成創新的政策體系;三是搭建信用築基、政策架橋的文化金融服務體系;四是實施培育龍頭、樹立品牌的“蜂鳥計劃”;五是搭建需求導向、精準服務的公共平臺;六是探索疏解提升、文化引領的城市更新模式。 

  在他看來,南京建設全國重要文化創意中心城市,應該主動融入區域整體發展戰略,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職能部門合力推進,為推動文化産業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積極培育新型文化業態,促進文化與相關産業交互融合,是文化産業提質增效升級發展的重要方向。” 豐春秋表示,尤其要抓住數字創意産業被納入“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規劃的良好契機,深入推進“文化+”戰略,聚焦高端要素、高端業態、高端環節,積極推動文化與科技、金融、商務、旅遊等的融合發展,打造以文化與科技融合為主要特徵、以新技術、新産業、新模式為核心的新型文化業態。

編輯: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