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破各自為政 打響蘇米品牌
新華日報  2018-05-25 09:56:18

  原標題:種植品種亂、産業化程度低,專家呼籲:打破各自為政,打響蘇米品牌

  今年以來,兩項與水稻相關的重要政策發佈,給江蘇大米産業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農業農村部提出,今年調減東北寒地井灌稻和南方雙季稻産區秈稻1000萬畝以上。5月1日發佈的省委“一號文件”提出,2018年—2022年,江蘇省要著力打造優質稻麥等8個産值超千億元的優勢特色農業産業。

  在南京仙林大學城學則路一家大型蘇果超市大米銷售區,黑龍江“五常大米”、遼寧“盤錦大米”被擺在最醒目的位置,佔據80%的空間,蘇北産大米、進口大米擺放在不起眼的位置。每5公斤一袋的東北大米,大部分售價在49元—70元之間,最高售價139元,而蘇北産大米多在39元—41元之間。營業員介紹説,東北大米雖然價格高,但銷量佔90%以上。

  江蘇大米在家門口占有主場優勢,為何不是東北大米對手?

  評價大米的口感和品質,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才林是這方面權威。他主持選育的“南粳46”“南粳9108”“南粳5055”等南粳系列優良食味品質大米品種,在國內外各項評比中,多次獲得最高獎項,得分甚至超過評比對照品種——被公認為世界上品質最好的日本“越光大米”。

  王才林介紹説,米粒中的直鏈澱粉含量對米飯口感影響最大, 直鏈澱粉含量越高,米飯口感越硬。粳米的直鏈澱粉含量約15%-20%,秈米在20%—30%,糯米低於2%。直鏈澱粉含量在10%—15%,米飯口感最好。

  王才林近年來多次參加大米評比活動並擔任評委。據他介紹,日本大米、東北大米與江蘇大米各有優缺點。日本大米品質雖好,但畝産只有江蘇的2/3;東北大米是公認的優質粳米,口感硬、有咬勁;而江蘇南粳系列優良食味品質粳米品種,具有軟、香、糯等特點,特別受到江蘇及周邊地區消費者的喜愛。

  省農委發展計劃處處長鄒芳剛説,大米好不好吃,主要取決於品種、生産環境和生産技術水準等。東北水稻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水稻灌漿收穫期雨水少,病蟲害少,且一年一熟。江蘇雖然也是全國優質稻的優勢區,但江蘇大米市場競爭力不如東北大米,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江蘇人多地少、耕地零散,大米産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低,産業化水準落後;另一方面,江蘇大米在品牌打造上和東北大米也有較大差距。

  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楊洪建説,江蘇省稻米産業與東北最大的差距是在生産經營方式上。東北實行農墾制,從品種—栽培—收穫—加工—品牌實行一體化管理。品種比較集中,主推“稻花香二號”等品種,確保産品技術標準化、品質一致化;品牌方面,主打“五常大米”“響水大米”等多個重點品牌。

  反觀江蘇,一個縣本來應該主推2至3個優良品種,實際種植品種竟多達二三十個。品種多而亂,生産管理技術難提高,在糧食收購時,由於倉容緊張,不同品種、口感、品質的水稻只能混在一起收購。用這樣的稻穀加工出來的大米,難以做到品質、口感一致,而這恰恰是一個産品最起碼的品質要求,連這個都做不到,還談什麼打響品牌呢?

  江蘇有好品種,卻沒創出能與日本“越光”相媲美的大米品牌來,王才林對此深感痛心。他説,江蘇省與水稻有關的科研單位、科研人員數量,科研水準和水稻生産水準在全國處於前列,但加工是最大的短板。全省加工企業普遍小而散,很多企業連生産基地都沒有,靠向一家一戶農民收購,品種不一,品質難以保證。加工水準也普遍低下,有的甚至委託別的企業加工。沒有大的加工企業,就談不上打響品牌。

  鄒芳剛認為,江蘇大米要打響品牌,必須拉長加工企業短板,但提高生産水準是基礎。如果基礎不打牢,就品牌打品牌,僅靠行政推動把分散的品牌集中整合起來打統一品牌,短期內會有一些效果,但從長遠看很難培育出有核心競爭力的大米品牌。當前,江蘇省要抓緊推進優質大米品種的區域化佈局,在優勢區域內主推種植同一類型的優質稻種,並拿出實實在在的激勵政策來落實推廣,打造優質大米産業,為打響品牌打好生産基礎。

  王才林説,在日本,品牌品種合一,比如“越光大米”就是用“越光”品種水稻加工而成,産品品質保證一致。日本的稻米産業上下游一體化,各個環節圍繞一個共同目標,就是為消費者提供最優質的大米。而江蘇省的稻米産業,除了育種與推廣、種植聯繫較為緊密以外,後面的各個環節是脫節的,互不相干,各自為政。因此,必須從品種、種植到收購、烘乾、儲藏、加工、銷售各環節緊密結合,制定優質品牌大米品質標準,著眼全産業鏈打造優質大米品牌。

編輯: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