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協同創新 跑出區域轉型“加速度”
新華日報  2018-05-31 13:16:16

  原標題:推動長三角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 ② 協同創新,跑出區域轉型“加速度”

  5月21日,蘇州市與上海市嘉定區共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構建嘉定、昆山、太倉協同創新核心圈。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將成為長三角地區協同創新的一個新的基點,助力長三角走向更高品質一體化協同創新發展。

  去年以來,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積極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促進長三角地區率先發展、一體化發展要求,協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攜手跑出轉型發展“加速度”。

  對外開放的“東大門”風起潮涌

  5月,昆山迎來覆蓋15個國家和地區、超過300家參展企業的2018中國品牌産品進口交易會。這是江蘇重點打造的七大展會品牌之一,也成為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發展的又一探索。而在近鄰上海,首屆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開幕,滬蘇浙皖三省一市成果亮眼。

  長三角,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東大門”。作為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數據顯示,長三角地區的對外貿易規模大約佔全國三分之一,眾多自貿區、示範區、新區的可複製經驗起到良好的輻射帶動作用,是開放發展的前沿高地。

  回首來路——2013年,上海自貿區掛牌;2016年,浙江省設立自貿區;2017年,從連雲港出發的國際班列年運量達7.29萬標箱,居全國首位……瞄準“世界級”,地處中國東部沿海和長江流域結合部的長三角地區,正如長江入海一般,一直處在融入國際市場的前沿。

  新時代,開放的號角聲再起。上海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滬歐通”開通運行、《江蘇省開發區條例》正式實施、浙江推進自貿區2.0版……開放的觸角,從製造業延伸到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各個領域。

  但是,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長三角地區在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等方面還有一定差距。“在長三角地區,對外開放發展‘大而不強’、外貿投資分佈還不均衡、經濟結構不夠優化。”江蘇民營經濟研究基地主任卜海建議,主動抓好新一輪對外開放大契機,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加速實現研發設計、加工製造、銷售服務等資源要素在全球整合。

  與世界角力,不能單靠一個個“指頭”,更要握指成拳、拳拳相應。只有協同創新,才能帶動更高品質開放。著眼未來,常州市市長丁純建議,長三角區域內要進一步實現一體化發展、優化開放環境,就必須系統推進區域市場統一開放,消除市場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構建高品質開放新格局。

  見微知著,長三角地區正按照《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的戰略要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攜手打造全國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引領示範區、全球資源配置的亞太新門戶。

  創新驅動的“發動機”更加強勁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建議,對標美國舊金山矽谷,將科教資源豐富的長三角打造成“中國矽谷”,並以此為“牛鼻子”,推進全球有影響力科創中心建設,形成具有世界級先進産業集群的長三角城市群,助推長三角新一輪經濟騰飛。

  創新驅動,正是長三角地區的核心戰略和“行動綱領”——上海全面啟動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推進打造微技術工業研究院等5大平臺;江蘇加快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推進建設省産業技術研究院和省技術産權交易市場;浙江培育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一批創新大平臺;安徽加快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通過強化創新驅動,區域經濟轉型發展步伐明顯加快。”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院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所所長王容川説。截至今年初,長三角已集聚13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佔全國1/4。僅江蘇就與長三角高校院所共建研發機構近50家,帶動社會投入近50億元,孵化200多家科技企業。

  通過創新引領,長三角地區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共同舉辦長三角三網融合創新大賽;成立“長三角大數據協同創新平臺”;推進長三角企業“上雲”工作,目前已有50家服務機構和50家製造企業簽約……區域內,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業等高新技術産業發展迅猛。

  創新驅動,必須協同創新。去年7月,隨著簽約完成,滬嘉杭G60科創走廊成為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等創新要素自由流通和優化配置的大通道。上海780家高校、院所、第三方實驗室等總價值過百億元的大型科研儀器和超20萬項檢測檢驗服務,納入嘉興科技“創新券”補貼範圍。這也成為長三角地區落實區域協同創新網絡建設合作框架協議、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和創新網絡樞紐、引領示範區域協同創新發展的生動寫照。

  在江蘇省科技廳廳長王秦看來,只有著力破解跨行政區域協同創新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礙,加強長三角區域創新資源優勢互補,促進區域創新要素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才能建設更具活力的創新型區域,以創新引領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

  發揮集聚效應力避“虹吸效應”

  上海體量巨大,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如何防範“虹吸效應”,成為區域內不少人的關切。

  “要在協同創新中放大嘉昆太的互補性。” 在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相關人士已經達成共識。蘇州市昆山、太倉兩地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快速發展。而嘉定是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區域內有中科院係“十一所二中心二基地”、7所高校以及汽車風洞中心等重要科研機構,可形成強大的科創輻射力。

  三地明確,針對嘉昆太區域産業發展差異化的特點,探索創建“科創飛地”——“嘉昆太科創産業園”,建立積體電路及物聯網等四大産業鏈跨區域的創新聯盟,以及若干個區域新興産業合作開發區(平臺),預計到2020年,協同創新核心圈GDP總量將超8000億元。三地希望通過産業的相互“外溢”和“吸納”,最終促進合作共贏。

  南通市通州區區長淩屹認為,只有城市群充分協調聯動,形成合理的城市層級和分工體系,才能發揮城市群“集聚效應”“輻射效應”,避免“虹吸效應”。通州一直是南通接軌上海的前沿和“橋頭堡”,圍繞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協同創新、産業聯動等方面,深度對接服務上海,加速融入一體化發展進程。

  事實證明,通過産業承接和互補,在長三角一體化佈局中,一個差異化競爭合作格局正在形成。截至目前,以滬蘇大豐産業聯動集聚區、中新蘇滁現代産業園等為代表的長三角共建園區,累計對接項目150多個,産業轉移規模達4000多億元,長三角地區“飛地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創新合作共贏,是長三角地區未來的主流趨勢。儘管長三角各地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域,資源稟賦、發展階段不盡相同,但王秦認為,“只要大家聚焦各自優勢領域,就可避免低水準競爭;只要大家加強協作交流,就可避免無序競爭,從而推動長三角區域合作向縱深拓展。”

  “要實現創新要素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光有産業合作還不夠,深層次的制度合作是未來的方向。”東南大學經管學院博士生導師陳淑梅教授強調,區域協同創新發展,離不開有力的機制保障,還需進一步強化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全社會創新主體之間科技合作的積極性。

  目前,長三角協同創新網絡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正在共同制定中。一個優勢互補、協作配套、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編輯: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