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多個財政購買社會服務項目接受評估
新華日報  2018-06-21 10:11:23

  原標題:南京106個財政購買社會服務項目接受專家評估——運營不規範,“紅牌”罰下!

  6月19日-6月20日,南京市民政部門組織專家對2017年南京市級財政1000萬元購買的106個社會服務項目進行集中結項評估,合格後方發放項目尾款。為保證財政購買資金的高效率,南京率先探索在社會服務立項、中期審核、結項中全程植入評估機制,通過對項目一一“過堂”、一對一點評輔導,促進社會組織快速成長。

  以評代訓,社會組織實戰中成長

  一進評估室,各家機構負責人便遞上幾大本賬簿。專業財務當場審核:“代賬會計不專業”“項目餐飲費不符合規範”“打車費佔比太高”……

  “作為街道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社會組織支持性項目,項目經費是20萬,你們幫助社區培育了多少註冊組織?引進了多少外來組織?”

  “作為調解治理項目,你們這一年駐村調解了多少案件?個案記錄做得怎麼樣?”

  專家審核結項報告不時提問,面對面應答中,有些機構準備充分,準確運用各種社工方法陳述,材料圖文並茂,統計數據詳實;也有不少機構的服務還未真正沉下去,沒有抓住要害。評審根據項目實施、資金管理、綜合效應等選項的優良等次,分別打分。

  “甲方花10萬-20萬元買到什麼品質的服務?如何讓居民滿意?可以説,部分項目的完成品質還不算高。”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朱力分析,社會組織在方案設計、項目執行、人才配備、資金管理、財務報告規範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南京市民政部門相關人士介紹,2017年中標的110個市級社會服務項目,有4個中期評估時就被“紅牌”罰下。被罰機構不但拿不到合同款項,在第二年競標中還將直接被減分。以嚴格的獎懲機制和以評代訓方式,促進社會組織在實戰中快速成長。

  據最新統計,江蘇省註冊登記的社會組織已達8.8萬家,總量居全國第一,南京社會組織增加總值佔全市GDP的0.3%,貢獻就業崗位達4.3萬個。財政資金帶動大批基金會、行業協會和企業等社會資金涌入社區服務領域,2018年南京民政系統社會公益服務交易額將突破1億元。

  本土加外援,打破區域不均衡

  “我們去年中標後,進駐高淳區開展困境兒童保護項目。因為本土大學生志願者資源不足,很大一部分經費在社工和志願者補貼上。”南京同心未成年人保護中心負責人介紹,他們是主城區的社會組織,進駐郊區過程中將人員分成五組,每組由一名社工帶領一名志願者,進村入戶跟蹤服務164名孩子,逐一梳理需求,幫助政府和慈善機構對接服務。政府資金不夠,他們又募集社會捐贈彌補經費不足。

  因地域差異,社會組織區域發展不均衡現象逐步顯現。南京主城區和郊區的區級政府購買資金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不等,差距頗大。比如,南京六合區本土社會組織弱小,外來組織駐點服務人力、交通成本大,100多萬元的總盤子也吸引不了多少外援。蘇中、蘇北地區社會服務起步晚,尚未形成良性循環。

  近兩年,南京市本級公益創投項目資金一再向郊區傾斜,通過種子資金幫助引進外援、培植本土組織。以往江寧區地鐵沿線的社區項目招標,社會組織趨之若鶩,交通不便的項目則少人問津。2018年該區著力解決這一不均衡問題,拿出1000萬元購買為老為小、社會治理服務,很多項目向涉農社區、交通不便的社區傾斜。南京江寧區民政局副局長張和平認為,越是偏遠地區,公共設施和配套服務不足,越需要社會組織搭建平臺、連結資源。

  品質要提升,購買需延續

  採訪中新華日報記者發現,機構普遍期盼開展持續服務。南京六合區馬鞍街道是涉農街道,地域狹長,區域內車程超過半小時。社工進駐後先進行3個月調研,摸清需求,拿出治理方案,剩下9個月馬不停蹄開展項目、孵化組織、服務居民,剛摸清門路,項目就到期了。承接該街道綜合服務的南京友航社會服務發展中心總幹事王合濤感慨,要找到並實施好一個街道的社會治理之道,短短數月時間,還是顯得倉促。

  南京高淳玉泉陽光服務社去年承接該區服刑人員個案服務項目,一年跟蹤服務50名家庭困難的幫教對象。服務社負責人袁菊景坦言,目前很多地方出現購買缺乏延續性、服務斷層、人員流動大、服務品質打折扣等現象。像幫教類個案項目,必須持續跟進,固定的司法社工若能2-3年持續對接,後期項目開展將事半功倍,前期投入也不會“打水漂”。

  南京市公益創投協會負責人常建東表示,從2012年南京花幾百萬元試水購買起步,江蘇全省各地陸續探索政府購買社會服務,交易金額不斷翻番,購買清單越來越長:為老為小、城市治理、智庫智囊……南京、蘇州、南通等地還引入“社洽會”、招投標等市場元素。江蘇省首家專門從事社會服務項目招投標的機構—江蘇金蘋果招投標代理公司2018年宣告成立。這些創新預示著,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更趨專業化、高效率,政府和社會組織將不斷磨合,為社區居民提供更高品質服務。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