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載砥礪前行 新時代再創輝煌
新華日報  2018-06-28 13:43:22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530162506(1)

常州大學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成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常州大學-阿裏雲大數據學院揭牌成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校黨委書記程純為學生上思政課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校長陳群和留學生一起過中國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産學研合作辦學特色鮮明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常寶”好教師徐萍在課堂上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常州大學成立全國首家青年馬克思主義學院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中拉文明對話”研討會在常大舉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常州大學舉辦“國際青年學者論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3

  40年前的今天,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常州大學的前身——南京化工學院無錫分院、常州分院分別在無錫、常州兩地應運而生。這所以為國家改革開放重大項目和地方石化産業發展服務為初衷的本科院校開始揚帆起航。40年後的今天,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常州大學已經從草創時的幼苗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

  常州大學的誕生開創了常州本科教育之先河,常州大學的發展也沐浴著中國石油化工行業以及江蘇地方經濟跨越發展的春風。40年的砥礪前行,40年的弦歌相伴,常州大學的發展史,既是幾代常大人篳路藍縷、繼往開來的奮鬥史,亦是改革開放後誕生的一批新興高等院校蓬勃發展史的縮影。

  胸懷責任 砥礪前行

  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更多的知識青年有機會進高校深造”成為時代的吶喊。伴隨著我國石油化學工業的崛起,江蘇需要培養造就大量石油化工技術人才。吳文化的千年積澱,為常大的創辦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在這“得天時、佔地利、享人和”的良好時代背景下,常州大學開啟了艱辛而不平凡的辦學征程。

  從辦學之初的2個本科專業,到目前涵蓋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法學、藝術學、醫學、農學以及教育學等十大學科門類,本碩博培養層次齊全的高等院校,常州大學的這條發展之路走了40年。

  重溫常大40年發展之路,不難發現,有一串串堅實的腳印,始終清晰地展示著常大人的責任和常大人的執著追求。1978年初創南京化工學院無錫、常州分院,後合於無錫分院,落腳無錫馬山。1981年,遷址常州,更名江蘇化工學院。1992年更名江蘇石油化工學院。2002年,更名為江蘇工業學院。2010年,更名為常州大學。三易校址、四更其名,每一次遷址、更名都標誌著學校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無論條件多麼艱苦,新老常大人始終堅守在學校實現夢想的每一刻,始終充分發揮自身的水準和能力而傑出地履行歷史使命。從1984年開始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聯合辦學,1992年成為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直屬高校後,全校上下團結一心,努力奮鬥,奠定了石化行業特色的基礎。

  進入21世紀的常大人,發揚“勇擔責任,追求卓越”的常大精神,同心同德,銳意進取,學校2003年獲批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06年通過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準評估並獲得優秀,又相繼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2011年,江蘇省人民政府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簽署共建常州大學協議……學校人才培養水準不斷提高,産學研合作辦學特色不斷彰顯,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常大人用自己的努力與堅持,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完美蛻變。

  不忘初心 追夢奮進

  作為中國內地146所高校之一入圍2018年US News世界大學排行榜;在ESI全球最新排名中,綜合排名位居內地高校143位;化學、材料科學2個學科進入全球ESI學科排名前1%;Nature Index排行榜上目前位列全國內地高校第53位;發明專利授權量連續四年位列全國高校前50強,獲中國專利優秀獎;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在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一舉奪得特等獎2項並捧得優勝杯;獲得中國産學研合作領域最高獎“中國産學研合作創新獎”;入選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一串串閃光的數據,印證了常州大學辦學40年來的發展足跡;沉甸甸的榮譽背後,是常大人對“責任”校訓最生動的詮釋,是常州大學充分尊重教育,始終把準地方性大學建設新使命,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出發點,以優化資源配置為保障,積極推進機制體制創新,著力打好“地方牌”和“行業牌”,為石化行業、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那一份初心。

  圍繞“兩張牌”,常州大學打造了一批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大學科技園孵化器等。學校還以常州大學國家級技術轉移中心為基礎,在全國建立了一批分中心、校企聯合研發中心、産學研基地和校企聯盟。學校已與國內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業和38個縣區級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這些年,常州大學深耕産學研特色,做好企業的“科技後院”,積極服務於地方、服務於行業。

  常州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學校以地方名人精神為引領,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將優秀地方文化資源融入到日常教學,讓學生在成長、成才、成人的過程中感悟信仰的價值。建成常州最權威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為學生了解常州打開一扇窗;陸續成立以地方歷史名人命名的華羅庚學院、史良法學院、瞿秋白政府管理學院等;在全國率先成立青年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全國首家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主辦“中拉文明對話”國際研討會……近年來,“常大正能量”層出不窮:愛生如子、敬業求真、獻身西部的“江蘇好人”韋忠良,孝老愛親的“中國好人”馬小坤,玉樹抗震救災志願者張志祥,捨己救人的天津港救援民警陳偉軒,將傳統剪紙文化帶向世界的“江蘇最美大學畢業生”丁浩。

  常州大學按照成果導向教育搭建課程體系,強調社會需求、行業需求,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改課堂,變實踐,實施品質持續改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責任意識、專業素養、協作品質、國際視野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打開建校40年的成績冊,我們看到了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石化集團公司總經理戴厚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汽集團公司董事長徐留平……還有數以萬計的石油石化行業骨幹與中堅力量。

  擁抱新時代 接續奮鬥

  40年,幾代常大人薪火相傳,勇擔責任,追求卓越。邁入新時代,立足新舞臺,秉承“責任”校訓的常大人將以建校40週年、第二次黨代會的召開為契機,再度奏響高歌猛進的號角。“我們將緊緊擁抱新時代,抓住國家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和地方‘高水準大學’的建設機遇,以更具前瞻性的眼光、更為系統化的思維,更具針對性的改革,聚焦深化綜合改革和內涵發展,奮力譜寫學校事業跨越式發展的新篇章!”常州大學校長陳群説。

  經歷40年規模擴張快速發展的常州大學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高品質發展階段。站在歷史發展的重要節點,面對新時代提出的新考卷,新一代常大人將明確樹立未來發展戰略目標,厘清發展思路,全面實現高品質發展。“戰略目標”即未來5年,順利跨入江蘇高水準大學行列;到建校50週年之際,基本實現建設特色鮮明的地方領軍型大學的目標;至建校60週年之際,全面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準地方領軍型大學。“發展思路”即在“嚴”字上錘鍊黨性,推動全面從嚴治黨,築牢高品質發展的基礎;在“化”字上做文章,推進學科結構合理化、對外交流國際化,增強高品質發展的動能;在“高”字上求創新,培育高素質人才、培養高原高峰型師資隊伍、提高科研服務水準,厚植高品質發展的優勢;在“優”字上下功夫,創新優質文化品牌、依法治校力取優異成效、優化管理服務、打造優美的校園環境,豐富高品質發展的內涵。最終,從立德樹人任務深化、學科建設水準提升、科研服務能力增強、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管黨治黨任務落實等方面推動學校全面實現高品質發展。

  常州大學黨委書記程純説,“常大人將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以人為美、育人為本,開放辦學、協同發展’的辦學理念,堅定不移地依託行業和地方雙重特色優勢,大力弘揚‘責任’校訓和‘勇擔責任、追求卓越’的學校精神,凝心聚力、求真務實,全面實現高品質發展,奮力開啟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準地方領軍型大學新征程!”

  40年與國家改革開放一路同行,薪火傳遞,常州大學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譜寫了華美篇章。相信在社會主義新時代,常州大學會再次啟航,再次開出屬於自己的一段新征程!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