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大學就應不設圍墻不散場
南京日報  2018-07-10 15:13:42

  原標題:老年大學就應不設圍墻不散場

  7月9日南京日報報道了南京江寧區老年教育的情況,有兩個特點令人耳目一新,一是教學資源豐富,使該區老人參學的機會比較多;二是允許老人長期上學,如一位學員已經上了18年老年大學。 

  此前見諸報端的各地老年大學,“一位難求”問題十分突出,名額既有限,又有老人入學了就不願畢業,讓許多老人想入學而不得,只好長年排隊等座。但江寧的老年教育似乎緩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些問題。想來是因為當地的教育服務模式更為開放,把資源下沉到社區,讓名額限制和教學時限更加寬鬆,使得老年教育不設圍墻、不必散場。這樣,上老年大學就不再是少數人的幸運機會,而成為越來越多老年人的生活選擇。 

  老年大學本當如此。老年教育有其特殊性,不僅是為了學某項課程、拿某本證書,而應該是給全社會的老年人提供一種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提升人的晚年生活品質:以學習為基礎,實現自我進步、高級娛樂、拓展社交等目的,提高老年人的成就感和尊嚴感,強化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有些人或許就不那麼容易陷入“養生圈套”,或無奈留守空巢、無所事事、孤獨寂寞。可見,老年教育的意義是超越個人的,可以實現很強的社會功能。 

  老年教育具有比“授業”更豐富的內涵,開展老年教育的方式也應據此多做創新。理想情況下,每個老年人都應該有“一上18年”的機會。老年大學就不適合倣照全日制高校的學制和學籍管理方式,等一批退出了再進一批新人。不妨轉變思路,讓教學手段、教學場地更為靈活,發掘可用的教育資源並融入社區、融入社會,為老年人提供普及、便捷、實用的教育服務。 

  老年教育比之大中小學教育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即在學員中潛藏著一定的師資力量和教學組織力量。如何調動這些力量、降低老年教育的組織和運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開展的方式。如果能將這些力量更高效地轉化為教育資源,普及老年教育也會有更深厚的底氣。教學點下沉、資源上線等方式,既能降低學員上學的門檻,也有助於提高學員貢獻力量的效率。在這方面,江寧的一些經驗頗有借鑒價值,如在街道、社區、小區開設學校或教學延伸點,嘗試進行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學員也可提議開設新專業等。當然,江寧模式也還在繼續探索完善中,但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當成為各地老年教育創新模式的大方向。 

  養老院的發展趨勢是“去圍墻化”,老年大學也理當如此。我們呼籲建立更科學合理的老年教育模式,不僅是為了滿足人們“活到老學到老”的進取心,更是提高老齡社會幸福感的重要事。願將來你我老去時,有一個觸手可及、出門即至的去處可以學習並收穫快樂,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用自己的力量幫助他人,盛放那顆不服老、自覺仍年輕的心。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