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90後“動車醫生”:我們為“中國速度”保駕護航
近年來,“和諧號”、“復興號”動車組列車相繼誕生,中國高鐵成長為中國的閃亮名片和耀眼金牌。作為一項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從設計、調試到運營、檢修,中國高鐵凝結著無數人的智慧和汗水。檢修與保養關係到動車能否平穩安全運行,因而被形象地稱作“動車體檢”。7月9日,南京動車段南京南動車運用所內,一列列動車組沿著軌道緩緩駛入檢修線車道,動車組將在這裡接受最為細緻嚴格的檢修與保養。為動車組做“體檢”的,是一群年輕的“動車醫生”——動車組地勤機械師。 席航飛 攝
出生於1993年的胡濤,畢業于中南大學交通設備信息工程專業,是南京南動車運用所一名專業的動車組地勤機械師。一箱工具、一頂安全帽、一身工作服,早上八點多,胡濤走進南京南動車運用所檢修庫內,準備為這些動車做“體檢”。胡濤所在的二級修班組一共70人,大部分都是90後,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 席航飛 攝
“我們這裡主要對動車組進行一級修和二級修。一級修主要負責日常的維護檢查和故障處理,被稱為‘預防修’。二級修主要負責動車的維護保養,相當於給動車‘做大保養’。”胡濤介紹,每一組動車行駛里程達到10萬公里,就必須回到這裡接二級檢修。二級修班組每25人一組,每天都要為3至4組動車、成千上萬的零件部位檢修,時間緊、任務重,因此當動車駛入檢修庫的那一刻,各位“動車醫生”就進入了緊張的工作中。對於修班組來説,工作就是在爭分奪秒,在為所有乘客的生命安全負責。 席航飛 攝
7月的南京進入“高烤”模式,室外溫度已達到35攝氏度。南京南動車運用所檢修庫除了兩頭供動車出入的開口外,整個檢修庫都是封閉的,在高溫的炙烤下,悶熱得很。還未到中午,這裡頭的溫度就已經達到了40攝氏度。機械師們在檢查列車底部的時候得鑽進去,下面空間狹小,空氣也不流通;斷電檢查車廂內部時,車廂內無比悶熱,一節車廂底盤檢修下來,小夥子們的工作服就濕透了。 席航飛 攝
溫度雖高,但“動車醫生”們卻必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絲毫不敢鬆懈。“我們的工作可以説是給動車‘看病’,它們病了,我們必須立即為它們‘治療’。每天都會有許多人乘坐動車,因此我們的責任不僅是為一列動車‘看病治療’,更是為了所有乘客的生命安全負責。”胡濤介紹,在動車所工作的所有人,都時刻將“安全”二字放在心尖。動車裏每一顆螺絲、每一處線路的正常運作,都凝聚著“動車醫生”精益求精的檢修與維護。 席航飛 攝
車行萬里,事無巨細。這群“90後”小夥子通過日復一日的檢修,硬是練就了一身熟能生巧的細緻功夫。“這是動車車門的補償器,如果受到異物如硬幣等卡滯,補償器將無法正常收縮,導致車門無法正常開關,車門關不上可是大事兒!”胡濤介紹,在檢修時必須清理乾淨上面所有污垢,不放過一絲一毫。悶熱的環境裏,黑壓壓的車門、熱騰騰的空氣、臉上不斷淌著的汗珠,正在細心檢修的地勤機械師絲毫沒在意。 席航飛 攝
據了解,南京動車段共配屬動車240組,約佔全國動車組總數的十分之一,其中包括23組“復興號”動車。“復興號”與“和諧號”相比,運行速度更快,時速高達350km/h,為旅客出行帶來了更快的乘車體驗。而運行速度快的同時,也加速了動車零件器材的消耗。“我們組織過專門針對“復興號”檢修任務的崗前培訓,但感覺真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胡濤説,能參與到“復興號”的檢修保障任務中來,90後“動車醫生”們都感到很光榮。“復興號”承載著無數人的期許,檢修品質必須要跟上,因此大家也自覺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席航飛 攝
一列動車,八節車廂,209米長,數萬個零件……90後“動車醫生”們每天都要在這長長的檢修線上行走上萬步,將每套檢修動作重復成百上千次。除了常規的白天作業,這群小夥子也常常在夜間操作。“晚上作業的要求更高,因為必須克服所有的困意,對注意力要求更高。” 胡濤介紹,夜班組的地勤檢修師們每天晚上八點鐘走進檢修庫,第二天早上八點再走出檢修庫。 席航飛 攝
別人結束一天工作推門看夕陽,而上夜班的“動車醫生”們結束是“出山”看朝陽。當人們在寧靜的夜晚酣睡時,會有這樣一群年輕的小夥子們,在每一條檢修線上緊張走動,舉起手電仔細查看每一處零件,擰緊每一顆螺絲。一列動車的日常檢查是一項複雜、緊張但又要細緻、認真對待的工作,還有很多像胡濤一樣年輕的“動車醫生”默默地付出著。這群90後“動車醫生”的面容雖然還有些許稚嫩,但“動車醫生”對自己的工作懷著一顆敬畏之心,也在這份敬畏中對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席航飛 攝
每一個日夜,“動車醫生”們都守護著城市的交通命脈,為之付出良多。他們靠著手中的一盞手電照亮每一處零件,也照亮每一位乘客的前行之路。或許,“動車醫生”的頭頂沒有璀璨的星空,但在“動車醫生”的守護之下,“中國速度”卻變得更加耀眼、閃亮。 席航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