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人互益 風景即光景
漢學家饒宗頤生前呼籲:要“天人互益”,不要“天人互害”。人類虐待自然,自然以氣候災害懲罰人類,這是“天人互害”;綠水青山成金山銀山,則是“天人互益”。
本報日前刊登的《在壟上遇見“詩和遠方”》,報道了南京高淳區東壩鎮壟上自然村北鄰椏溪國際慢城,村子周邊有大面積茶園和稻田,農房依地勢佈置其中,原生態環境和山地特色明顯。遊客越來越多,村民越來越富。去年,壟上村人均收入上漲了1600元,達2.33萬元。好風景變好光景,生動詮釋了“天人互益”。
曾經,南京江寧秣陵街道觀音殿環境臟亂不堪,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鄉村呈凋敝趨勢。秣陵街道對觀音殿環境進行了全新規劃和整治,有針對性地引入各類慢生活體驗性項目,一個新鄉村生活示範區露出真容,遊客日益增多,小山村開始活力四射。在南京美麗鄉村建設中,“天人互益”的故事已處處可見。
2011年,東壩鎮被列入南京市統籌城鄉發展先導試點鎮。“東壩人”以美麗鄉村+特色産業為基點,傾力推進城鄉統籌建設。8年來,東壩鎮完成6萬畝農地整治,建成一批特色農業産業項目,好風景和好光景終於相互輝映,壟上自然村是個縮影。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不可能一蹴而就,得立足長遠,“一張藍圖繪到底”;得沉下心來,把“鄉愁”文火慢燉,直到其馥鬱噴香,恒久彌遠。
無論是東壩鎮還是壟上村,始終都在踐行“以村民為本”。美麗鄉村建設也好,古村落開發也好,利益相關者眾多,主要有當地居民、旅遊開發者、相關部門。以村民為本,就是讓村民享有更多生態紅利,為永續利用美麗鄉愁注入強動力。美麗鄉村建設或古村落開發跑偏走樣,也往往和與民爭利直接有關。生態文明建設考驗倫理道德和執政理念,交出合格答卷,才能使鄉愁和鄉親光景緊緊相連而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