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水文園集團淩震文:魯班與達芬奇的共性是當下最需要的
繼“畢加索走進中國—邂逅齊白石”大展和“複製時代”安迪•沃霍爾藝術展後,“達芬奇與魯班藝術科學國際大展”于5月28日在山水美術館開幕。據悉,這已是“山水十年國際大師展計劃”的第三屆,達芬奇的珍貴原作——《美麗的公主》是首次在中國亮相。
那麼,魯班與達芬奇的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究竟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中西方文化、藝術與科學融合方面有何創新之處?山水美術館的成功經驗與運營模式又是什麼?山水文園集團董事、高級副總裁淩震文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對此進行了解讀。
山水文園集團董事、高級副總裁 淩震文
達芬奇是中國人很熟知的一位西方藝術大師,他不僅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在科學技術領域,其實也是一位幾乎無人能及的大師。在解剖學、生理學、幾何學、建築設計、土木工程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樣,在春秋時期的中國,也有一位先輩,發明瞭榫卯結構、龍骨水車、諸葛連弩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東西,他就是魯班。
“魯班和達芬奇可能永遠不會碰撞出火花,畢竟他們是生活在兩個時代的人。但如果抽象來看,這兩個大師級人物也是有共性的。”在淩震文眼中,他們都為人類的生活發展,尤其是生産製造方面的進步注入了心血,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另外,他們的鑽研精神和工匠精神,是當下這個時代非常需要和值得人們去學習。所以,這種共性跨域了時間、地域、種族和語言等方面的差異。
山水美術館策劃這樣一場國際大展,希望以一場達芬奇與魯班跨越兩千年的對話展,梳理歷史,反思得失、呈現達芬奇與魯班及其後世歷朝歷代傳承者們的成果。在談到本次大展的初衷和意義,淩震文認為一方面讓現代人能夠更多地去了解有歷史文化沉澱的東西。另一方面,從企業角度,要扮演好一個文化大使的角色,有責任去把一些美好的事物呈現給人們。
作為國內一家民營美術館,山水美術館正探索嘗試把藝術與商業、教育、社區等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在淩震文看來,首先把美術館落位有藝術氛圍的小區周邊,就是提供給人們一個能夠去呼吸藝術的場所,讓大家生活的有品位。第二,建構東西方和而不同的藝術標準和價值體系,探索全新的藝術路徑。第三,整個美術館的佈置,不再像一個傳統的、按部就班的格局,更希望內部的設計、配色、燈光以及所注入的展覽的內容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活起來”的展覽佈局。
“我們運營的方式也非常簡單,就是希望以最好的品質和價值帶給到廣大的老百姓,去感受文化帶來的洗禮。”他坦言。
山水美術館在策劃展覽“達芬奇與魯班藝術科學國際大展”之前,已經持續兩年舉辦國際大師級藝術展,分別是“畢加索走進中國——邂逅齊白石”大展和“複製時代”安迪·沃霍爾藝術展暨“膠片時代的面孔”逄小威攝影作品展。作為山水美術館舉辦的第三屆國際藝術大展,本次達芬奇與魯班展覽規模和影響力也將達到歷史最高水準。
此前,美術館已經制定了一個十年國際大展的策展計劃,談到未來,淩震文只是簡單説了一句:“一定會一直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