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省作協召開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座談會——“文學與江蘇,共生又共長”
“文學蘇軍”歷來是我國文壇中堅力量。在剛剛結束的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評選中,朱輝、胡弦、王堯三位江蘇作家同時出現在獲獎名單上,3篇《鍾山》首發作品獲獎,1篇《雨花》首發作品入圍提名名單,為江蘇贏得了史上最佳成績。8月15日,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座談會在省作協召開。獲獎作家多年堅持文學創作、文學研究,對他們而言,寫作不是為了獲獎,獲獎是全新的開始。
“豐富的時代為寫作提供了很多素材”
朱輝以短篇小説《七層寶塔》獲得魯迅文學獎,他説獲獎是“意外的欣喜”。“江蘇是一個文學大省,寫得好的作家很多,群山巍峨,好的作品層出不窮,繁花似錦。所以《七層寶塔》能得獎,不代表《七層寶塔》有多麼出色,它只不過是在一個幸運的時間點上,在江蘇文學這個比較高的平臺上,得到了某種眷顧。”
獲獎之後,人們都在關心朱輝下一部作品寫什麼,獲獎會不會成為他文學創作的轉捩點。朱輝坦言,小説可以關注的問題很多,而小説裏應該有人間煙火氣,“三十幾年我一直是這麼寫,我今後還會精益求精,非常認真地去寫。這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時代,為文學提供了非常多的素材。我們作家是大有可為的。我希望在工作之餘,還能抽出時間寫出更好的作品,不負於我們江蘇文學歷史的輝煌。”
以《重讀汪曾祺兼論當代文學相關問題》獲得魯迅文學獎的王堯,是蘇州大學教授、博導。他説:“江蘇除了是文學創作的大省以外,還是文藝批評的重要陣地。江蘇省在文化建設的投入,在全國可以説是最前沿的。批評是一個行當,我想再接再厲,為江蘇的文學創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希望重構山水詩歌”
胡弦是中國當代詩壇的實力派詩人,這次獲魯迅文學獎的詩集《沙漏》精選了他近幾年的詩歌作品。胡弦説,詩集裏寄託了他的寫作理想,一部分是對生活的再發現,另外一部分是與傳統文化的對接。
“重構山水詩歌是我的一項美學追求。山水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上每個著名詩人都有很多山水詩流傳下來。但山水詩發展到現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異,變成了類似‘到此一遊’式的淺層抒發,創作主體的精神很難再穿透、投射到山水之中了。而在古時候,山水可以為天地立心,可以成為文人的精神寄託,他們從山水中參悟人生的哲學。所以我希望能創作出新的山水詩,把人和山水之間的‘精神隔斷’彌合起來,以新詩的形式重建人和山水的精神契合。”胡弦説。
在胡弦看來,詩人要從自己民族的文學傳統中找尋源泉。“對我個人來説,古典詩歌的影響是全面的,對漢語的錘鍊、傳統哲學思想,以及中國人對時空、歷史的思考方式,都會浸潤在我的創作中。我認為中國詩人應當以李杜等詩人代表的古典詩歌高峰為參照係,在此基礎上鑄就中國詩歌的新高度。”
“獲獎是全新的開始”
在2018年魯獎的獲獎名單中,有3篇作品是在文學期刊《鍾山》首發的。《鍾山》主編賈夢瑋説,這次江蘇得了這麼多獎,當然是高興的。“但創作者、辦刊人努力的方向當然不是為了得獎,得獎只是辦刊的‘副産品’。辦刊人的理想,應當是能代表我們這個時代漢語文學的高度。我們經常説辦刊人的變與不變。不變的是文學的情懷,變的是這個時代的人會遭遇的各種各樣生存的、心靈的問題。我們要用文字的、形象的方式跟他們交流,用文學的方式關懷他們,及時地反映人在一定時空下的靈肉創傷,這是我們文學的理想。”
“江蘇特別適合文學的種子在這裡生長、發芽、開花,在這樣一片土壤上,江蘇文學的穩定性、連續性和延展性,是共生共長的。幾十年來,江蘇作家受到這片土壤的滋潤,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從來沒有停下過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努力。”省作協主席范小青説,寫作不是為了獲獎,但獲獎有利於寫作;獲獎是獲獎作家個人努力的結果,也是江蘇作家多年共同努力的結果。“獲獎讓我們看到未來的路還很長,獲獎不是船到碼頭車到站,獲獎是一個全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