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做強做大農業品牌?各方專家建言:把牢“標準關” 確保“含金量”
8月18日,全國首家省級農業品牌協會——江蘇省農業品牌協會成立。成立大會上,圍繞如何做強做大農業品牌,與會者展開熱烈討論。
樹農業品牌,制定標準很重要
江蘇的茶葉商標有數百個,但能在全國叫響的品牌很少。碧螺春是全國名牌,但受生産規模限制,市場佔有率較小。省內數百家茶葉生産企業幾乎每家都註冊商標,但即使是業內人士,也沒法説清哪些企業生産的茶葉品質名列前茅、品牌最響亮,究其原因,是江蘇省的茶葉生産和加工缺乏標準體系。
“江蘇是農業大省,但不是品牌強省。”江蘇省人大農業和農村工作委員會主任吳沛良坦言,品牌代表著品質,意味著價值。當前,城鄉居民多元化、個性化消費顯著增多,對農業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農業品牌能夠起到引導消費的作用。江蘇省已出現盱眙龍蝦、陽山水蜜桃、陽澄湖大閘蟹等知名農業品牌,但總體來説大的品牌還不多。
吳沛良認為,做強農業品牌,首先要建立、完善和創新農業品牌標準體系,如果沒有標準體系,品質就得不到保證。制定標準後,一個關鍵的舉措是,要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標準化生産模式。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的一大忌,是“一隻蛆壞一缸醬”,即子品牌損害母品牌。唯有建立標準體系、規範生産過程,才能穩定産品品質,進而打響品牌。
有了好品種,還要有大品牌
江蘇是全國稻米主要生産省份,江蘇省農科院研究員王才林領銜的研發團隊培育的“南粳大米”系列,在江蘇省內外種植面積達900多萬畝,産值200多億元,品種、品質和口感,不亞於“日標”大米。然而,很多消費者漂洋過海去日本買大米,每500克售價高達100多元,而品質優秀的南粳大米,每500克售價只有三四元,即使是有機種植的南粳大米,售價也普遍僅10多元,只有日本大米的十分之一左右。為什麼?與會者認為,這與日本大米多年來形成的品牌效應有關,有了好品種,還要有大品牌。
新當選的江蘇省農業品牌協會會長沈建華説,優質農産品難以實現優價,主要就是因為缺少品牌影響力。農産品網絡銷售量越來越大,消費者嘗不到實物,購買時首先想到的是品牌,品牌知名度越高,産品附加值也越大。江蘇省的艾津歐標大米,標準優於“日標”“歐標”,超過日本標準223項,品牌推廣力度很大,市場供不應求。
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江蘇省農業品牌協會在籌建期間,醞釀打造省域農業公用品牌“蘇標”大米,目前,由江蘇多個系統、部門、企業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參與的大米標準體系的研討和制訂正在進行中。“蘇標”大米的目標是品種價值、營養價值、口感價值和市場價值超“日標”“歐標”,打響江蘇優質大米的品牌,讓人們知道,除了東北大米外,優質大米還有江蘇的“蘇標”大米。“當然,做強‘蘇標’大米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整合全省品牌大米力量,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需求,將各地現有或將要打造的大米品牌作為子品牌,形成‘蘇標’大米全新高標準品牌系列。”沈建華説。
品牌規劃,切忌假大空
江蘇省農委主任楊時雲説,農産品市場的競爭,實質是品牌的競爭、品質的競爭。江蘇農業品牌建設要分區域、分品種、分層級,培育一批省內一流、國內知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農業品牌。到2022年,江蘇省要初步建成以區域公用品牌為龍頭、企業産品品牌為主體、綠色優質農産品為基礎的品牌發展體系,力爭綠色優質農産品比重達到60%、年銷售額超億元的區域公用品牌30個、年銷售額超5000萬元的企業産品品牌300個。
楊時雲認為,實現這些目標,除了政府部門、經營主體外,作為政府與實體之間橋梁的品牌協會,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在制定品牌建設規劃上發揮作用,要防止規劃設計的“假、大、空、洋”,理論上講得頭頭是道,實際上很難落地、不接地氣,最後束之高閣。協會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行業、産業、産品的標準制訂,要用標準的“卡尺”,確保品牌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