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蘇近年來投入60億元治理礦山
新華日報  2018-09-14 09:04:28

  原標題:全省近年來投入60億元治理礦山1500余個 礦地融合,開創國土生態發展新格局

  2017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州賈汪區考察潘安湖採煤塌陷地整治情況時,誇讚賈汪區轉型實踐做得好,現在是“真旺”了。而促成賈汪“破繭化蝶”的神來之筆,正是我省國土資源領域的一項創新探索——“礦地融合”。

  江蘇省“礦地融合”之路始於2014年,最初由潘安湖採煤塌陷地綜合整治中提出的礦政和地政統籌管理模式演化而來。2017年6月,省國土資源廳出臺意見,在全國率先提出“礦地融合”模式,即促進地質礦産和土地資源在規劃、保護、利用、監測及成果轉化等方面實現全方位協同發展。一年多來,全省各地因地制宜,開展了一系列“礦地融合”探索與創新,“礦地融合”新實踐展現出勃勃生機。

  破繭化蝶,

  廢棄礦山變身生態空間

  走進蘇州昆山市錦溪鎮祝甸村,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墨畫映入眼簾。為留住鄉村特色,昆山市秉承“礦地融合”理念,將磚窯文化與現代創意元素相結合,利用祝甸村一座保留著現代“洋窯”(德國霍夫曼窯)原型的24門輪窯,打造了集餐飲、文化、會務于一身的文化館,並配套建設古窯文化精品民宿、古窯遺址公園等,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像祝甸村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南京市浦口區珍珠泉風景區東側,有兩座鑲嵌在懸崖上、外型酷似蜂巢塔樓拔地而起的樓,這便是在廢棄採石宕口建起的蜂巢酒店。據介紹,浦口區三河採石場宕口廢棄地達220畝,存在較大地質災害隱患。浦口區結合宕口現狀,投資30億元打造文化旅遊及餐飲酒店綜合體,以知名産品老山蜂蜜為靈感設計出懸崖蜂巢酒店,實現了修復生態、消除地災隱患、盤活土地資源的“三贏”。蜂巢酒店建成後將成江北新區乃至南京市地標建築。

  揚州市綜合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工程,關停了24個磚瓦窯,拆除搬遷了近500家砂石場、小船廠等,騰出了6210畝濱水生態空間,建設了3586畝綠地、復墾了2624畝農田。省地質礦産勘查局承擔的南京江寧方山景區地質災害治理,鎮江北山水庫水源地保護工礦廢棄地礦山地質環境整治等工程,都體現了具有江蘇礦地融合特色的綠色發展理念。

  經過多年努力,江蘇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全省累計投入治理資金60億元,恢復治理礦山1500余個,恢復面積超過1.33萬公頃,有效利用了一批礦山廢棄地資源,形成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探索出了具有江蘇特色的綜合治理型、景觀再造型、生態復綠型、土地整理型等四種工礦廢棄地環境治理模式。

  奇跡再現,

  “地質+”激發多重效益

  省國土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江蘇不僅是經濟大省,也是糧食大省,人均耕地遠低於全國人均水準,卻貢獻了位居全國第五的糧食産量。江蘇通過“慧眼守土”守住了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紅線,通過引入“+地質”,推進土壤環境狀況調查與修復治理,“加”出了國土生態安全。

  在南通通州灣鹽鹼地改良實驗區,一望無際的“海水稻”長勢喜人。據華東有色地勘局海洋地質研究院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院承擔的鹽鹼地快速改良技術系統集成及應用示範項目,可以把在自然條件下20年才能達到耕地標準期限縮短為1年。2017年該院開展的耐鹽“海水稻”種植試驗面積43畝,畝産達339.8公斤。

  “耐鹽水稻的試種成功,將對加快沿海灘塗鹽鹼地向耕地轉化、提高灘塗綜合利用效率産生重要意義。”該負責人介紹。

  自然資源是高品質發展的基礎要素和空間載體。近年來,在“礦地融合”背景下,省內地質科研單位加快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實現了“地質+”與“+地質”雙向融合,激發了生産、生活、生態多重效益。

  為保障國土生態安全,省國土資源廳開發建設了江蘇省耕地土壤環境品質監測網,建立與國土資源“一張圖”集成融合的耕地土壤環境監測信息“一張圖”,結合已建成的覆蓋全省的地面沉降、地下水、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環境等監測網,開展全要素協同監測。

  城市發展,地質先行。早在2006年,省國土資源廳就開始城市地質調查試點。至2018年,江蘇省已完成南京、蘇州、鎮江、徐州等4個城市地質調查,泰州、宿遷、南通、常州、連雲港、淮安等6個城市正在實施中,江蘇省開展城市地質調查的數量和品質始終走在全國先進行列,在全國樹立了江蘇城市地質調查的品牌。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有關負責人介紹,我省城市地質調查成果為城市規劃佈局提供了地質依據,構建了城市生態安全體系。

  跨界合作,

  地調成果化為發展動力

  近日,江蘇金絲利藥業公司與宜興市太華鎮政府達成合作項目,投資15億元在太華鎮打造2000畝“富硒靈芝康養小鎮”。一個蘇南小鎮何以吸引15億元投資?原來,金絲利看中的正是太華鎮得天獨厚的富硒資源。

  2016年,省政府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合作實施了蘇南現代化示範區綜合地質調查,項目具體工作由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承擔。調查中,宜興市大片富硒土壤被發現。其中,太華鎮可供開發利用的耕地、茶園、果園等富硒土地面積達10.8萬畝。目前,江蘇省首個天然富硒稻米生産示範基地、天然富硒茶葉生産示範基地等,已在該鎮建立。

  太華鎮的實踐,是江蘇省“礦地融合”成果轉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省國土資源廳致力於打通地質調查成果與國土資源管理之間的“任督二脈”,通過成果轉化應用,實現了地質調查成果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其中蘇南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地質調查成果,已被中國地調局列入中國地調百年成果之一;江蘇沿海地區綜合地質調查成果,在“十三五”江蘇沿海灘塗圍墾規劃修編、沿海高鐵(鹽城南通段)重大工程建設中發揮了作用。

  省國土資源廳有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3月,自然資源部的組建,給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8月,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的召開,吹響了江蘇高品質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的衝鋒號。這些都為“礦地融合”向縱深發展贏得新的契機,賦予了新的內涵。接下來,省國土資源廳還將引導全省國土系統開展自然資源更多層面、多領域“跨界合作”,繼續探索多種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與協同利用研究、地上地下多種資源統一管理及一體化規劃編制研究、自然資源全要素監測體系構建等,走出一條“礦地融合”服務江蘇經濟發展的實現路徑。

編輯: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