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省175萬失能老人渴望專業護理服務 ——滿足養老剛需,亟待整合資源
9月20日是第30個“全國愛牙日”,南通崇川區虹西社區工會邀請醫療志願者為轄區保潔員和老年人進行口腔健康、血壓、血糖等基礎檢查。 丁曉春 攝
9月20日,2018首屆江蘇省老年護理高峰論壇在南京舉行,江蘇省老齡産業協會老年護理專業委員會同時宣告成立。隨著老年人口數量迅速增加,現有衛生和社會照護系統受到嚴峻挑戰。失能半失能老人如何有尊嚴地生活,成為社會關注焦點。本次論壇全面剖析老年護理行業發展現狀,為全省175萬失能老人的護理需求尋求最佳方案。
省民政廳副廳長沙維偉介紹,截至2017年底,全省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56萬,佔總人口的22.51%。老年人口中10%屬於失能半失能老人,專業醫療護理服務成為這一龐大群體養老“剛需”。
江蘇省及13個設區市均出臺支持醫養融合發展的政策文件或實施細則。在需求和政策雙重刺激下,全省已建成護理型養老床位16萬張,老年護理院135家,為全國最多。此外,全省還有474家護理型養老機構,2萬多家與醫療護理相關的居家養老服務機構。
根據規劃,到“十三五”末,每個設區市至少建1所-2所安寧療護中心或有安寧療護功能的醫療機構,每個縣(市、區)建有1所以上護理院或康復醫院,全省老年護理院達到200所以上,護理型床位佔養老床位比例達50%以上。
“養老服務行業急需進行精細化分工,為有護理需求老人提供更專業的醫療、康復、養護照顧服務。”沙維偉表示,養老護理行業發展方向是品牌化、連鎖化、專業化。以市場化運營的朗詩常青藤養老為例,其推廣的“就近養老”,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服務模式在5年內得以迅速複製。該模式已進入南京、蘇州、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個城市,逐步實現規模化、連鎖化戰略佈局。政府和市場都在尋求適合國情的醫養護理方案,為老年人提供全週期、全方位健康服務。
當前,江蘇養老護理行業發展整體位列全國前列,多元力量開始紛紛進入。河海大學教授黃健元通過樣本調查發現,不僅傳統養老院已廣泛涉足專業護理,民營醫院也開始轉向這一領域。他觀察的常州兩家民營醫院轉型就很成功,專業醫院提供養老護理服務,首先在醫療資源上有了質的提升,比如鼻飼、血透、氣管切開等醫療技術可直接為養老服務。
“需要這些服務的重度失能老人,在三甲醫院一天可能花費數千元甚至上萬元,但在護理院,也許只要幾百元。”黃健元認為,護理院的大量涌現,填補醫療和養老之間的空白地帶,緩解大醫院“一床難求”現狀,為整個社會節約醫院資源和醫保資金。
不過,養老護理行業要想可持續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省級機關醫院院長許家仁呼籲,應建立全省統一的養老護理機構信息平臺。“當前的衛生系統信息平臺建設已經走了彎路,導致管理成本高、資源浪費和服務能力滯後。護理院方興未艾,當前最大成本是人力和管理成本。如果民政、衛計和社保部門能聯合開發省級層面養老護理信息平臺,就能減少護理機構信息化建設成本和管理成本,推動建成全省醫養聯合體。”
養老護理服務是否專業,主要看護理員隊伍。數據顯示,全省養老機構專業護理人才目前有3萬人。到2030年左右,全省老年人口比例將超30%,養老服務崗位將達80萬個以上。可以預期,專業護理人才缺口在未來幾年內會越來越大。
許家仁認為,應在薪酬上體現護理員的職業價值,“在我們護理院,護理員薪資可能比護士還高,因為他們付出更多,精神壓力更大。”
當前除了護理員短缺、護理機構數量不足外,還有高齡失能老人支付能力不夠的掣肘。黃健元建議,儘快建立省級層面的護理保險制度。省內已有蘇州、南通和徐州市區開展養老護理保險試點,但其本質上還是護理補貼,且三地補貼範圍、標準也不一樣。蘇州標準為入住護理院的老人每人每天補貼83元,重度失能老人再加26元;徐州標準是市區重度失能老人每人每天補貼48元。
黃健元認為,鋻於當前老人傳統觀念、消費意識和經濟實力等客觀現實,養老護理市場雖然巨大,但實際消費和支付能力還有待開發。只有建立起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和護理保險等多元支付體系,整合老人、家庭、政府、社會多方力量,養老“剛需”才能得到滿足。(新華日報 記者 唐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