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資本參與 環境變美 年輕人返鄉 我省鄉村振興崛起“東羅樣本”
東羅村五穀豐登喜迎客。 周廣立 攝
東羅村水上集市。 龍 瑛 攝
9月23日,是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這一天,作為“江蘇泰州·興化碧水東羅農民豐收節”的主角,東羅的村民們起得都很早,除了老人和小孩,大多數村民就像自己家過年一樣,村裏水上集市擺滿了農産品:興化紅膏蟹、興化大青蝦、興化大米等。
鑼鼓喧天,歡樂舞蹈,一聲聲響亮的茅山號子喊出了春華秋實稻菽香。村民們個個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對於他們來説,內心的喜悅不僅僅因為秋天的收穫,更來自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給他們帶來村容村貌的改變。
萬科助力,探索鄉村振興合作新模式
泰州興化千垛鎮東羅村,處於裏下河腹地,緊鄰千垛菜花景區、平望湖和李中水上森林公園,是我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之一。2017年7月,來自南京萬科的十幾個年輕人來到村莊,他們的任務就是將東羅村變成“新鄉土時代”的詩意故鄉。
興化市政府、萬科和東羅村通過“政府+社會資本+村集體”的創新合作新模式,共同組建萬興公司,負責東羅村的建設和運營發展。其中,興化市國資公司負責承擔村內基礎設施和破舊房屋收儲投資;萬科主要負責承擔新興産業開發、村內建築、景觀及部分公共載體的投資。萬科已先後幫助建成村民服務中心、東羅秋實展覽館、親水準臺和村民食堂,還修繕大禮堂和老街。
通過各方努力,如今的東羅村,一排排別墅窗明几淨,小橋流水,水清岸綠。
外出打工的回來了,百姓獲得感更強
南京萬科副總經理管欣坦言:萬科來東羅的主要任務是探索和實踐一種可複製模式,通過深度發掘三産融合和城鄉融合,做到可持續發展和多方共贏。村民可通過村集體入股,年終可分紅。因為有了新增的工作崗位,包括服務、民宿、果園、農作物種植等,這些崗位將首先滿足本地村民的需求。
25歲的羅忠瑤是地地道道的東羅村人,學校畢業之後便去廣東的酒店工作,萬科進駐之後有了民宿,他就回到村裏,“吃住在家裏還不需要租房,工資也比以前高”。村民食堂服務員陸仁霞,原來是開店的。她説現在月收入可以拿到兩三千元,加上老公還做門窗生意,“就在家門口上班,日子當然好過多了。”話語間她的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據了解,2017年,東羅村人均收入已達20300元。
城鄉融合,道路越走越寬廣
“村裏人居環境的改善是第一步,鄉村産業振興才是重中之重。”管欣從開始接手田園鄉村建設到現在已一年有餘,感觸很深,“我們希望結合自身優勢和力量,繼續與興化市政府合作,帶動村民循序漸進地推進産業振興。”
管欣介紹,下一步,首先要把産業做得更深一些,目前已推出特色農業品牌——“八十八倉”,其創意來自對漢字“米”字的拆解,也是為了更好地推廣已獲得“中國大米十大區域公共品牌”的興化大米。其次,東羅村離千垛和水上森林兩個景點很近,完全可以相呼應撐起全域旅遊的框架,未來會把食宿的配套服務做好做深。第三,就是農耕教育研學,以東羅村為基礎,與村子對面500多畝的水果採摘園合力,做成一個內涵豐富的農耕文化教育研學基地。
東羅村黨總支書記羅寶田説:“如今的成績離不開黨員帶頭和村民的理解,不管什麼項目,先會和村兩委班子商量,然後再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討論,由於充分尊重村民意見,我們村近年來沒有出現一例上訪。”
興化市委書記李衛國介紹,作為全國聞名的農業大縣,興化致力於發展智慧農業、精準農業、品牌農業、休閒創意農業、觀光體驗農業,讓鳥兒回巢,青年回鄉,資金、技術、人才等高端要素回歸農村。李衛國説:“在這方面,東羅是興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美麗縮影。”
省農委副主任蔡恒表示,萬科參與東羅村建設,在沒有改變鄉村風情、風貌和風味的前提下,保存了“不可複製的美麗”。東羅村作為鄉村振興的代表,讓江蘇感受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的成果,感受到農耕文化的傳承,以及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理念的提升。(新華日報 記者 陳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