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審改辦日前發出通知,強調在辦理審批(服務)事項過程中,要尊重申請人的選擇,不得強制要求申請人採用線上申請、郵政寄遞、終端機辦理等“不見面”方式,“政府部門創造和提供‘不見面審批’條件,但是否採用‘不見面’方式辦理由申請人自主決定。”這一通知指出的問題以及提出的要求,值得高度重視。
“不見面審批”改革是提高審批效率、方便企業群眾辦事、減少審批中設租尋租空間的重要舉措,是江蘇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創新創業活力最強區域的標誌性、品牌性舉措。既然“不見面審批”是件好事情,那就應該採取有效措施強力推進,逐漸擴大“不見面審批”的覆蓋面。設置並考核“不見面審批率”,只是一種工作方法,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考核必須實事求是,推進必須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而片面趕進度、盲目壓指標;不管什麼地方,即便有了“不見面審批”的“高速公路”,也要為少數習慣於“見面審批”的群眾保留“羊腸小道”。考核只是手段,不能為片面追求高“不見面審批率”,而把上門辦事的群眾拒之門外,不能為提高“不見面審批”事項數量,而進行虛假標注,更不能標注“支持網上申辦”“支持網上支付”“支持網上全程辦結”,事實上卻根本做不到。
應該説,“不見面審批”改革推出以來,極大地化解了行政審批中“權力設租尋租、群眾來回跑腿、審批程式繁瑣”等問題,受到廣大群眾的衷心擁護和熱烈歡迎。推進“不見面審批”,目的是優化營商環境,提高審批效率,方便群眾辦事;考核“不見面審批率”,也是為了倒逼行政審批部門創設條件,方便群眾網上辦事。如果在推進“不見面審批”的過程中,片面追求“高指標”,或者為了追求“高指標”而不擇手段、弄虛作假,則忘記為民初心,違背改革的初衷,陷入“指標主義”、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的泥潭。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江蘇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無論是推出新的改革舉措,還是出臺新的政策方案,根本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和增進群眾的利益,讓群眾辦事更方便、生活更滿意、幸福感獲得感更強。江蘇辦任何事,都要有強烈的“為民導向”,而不能有“為己導向”。有了“為民導向”,任何時候都把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工作的最高標準,就不會出現舍本逐末、形式主義之類的問題。相反,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現片面追求“不見面審批率”、片面追求家庭醫生簽約率、片面追求達標率而實際上群眾並沒有得實惠的情況,根本原因在於江蘇把“為民導向”變成“數字導向”,把應該實實在在做好的工作變成“數字遊戲”。説到底,還是形式主義在作祟,還是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沒到位。
當然,任何改革本質上都是創新探索,推進路上都有可能出現一些意外和曲折,這並不可怕。只要及時採取措施予以糾正,不忘改革初心,堅定予以推進,總能達到目標。人們期待,有關地方和部門能夠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精神,按照省審改辦通知要求,認真解決好改革過程出現的各種問題,把“不見面審批”改革這件好事做好,不斷優化江蘇營商環境,為高品質創造更好的環境條件。(新華日報 記者 劉慶傳)